10月1日,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東風-17常規導彈方隊行進在北京東長安街上,準備經過天安門接受檢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崢苨/攝
戰車列陣,長劍昂首。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火箭軍六型導彈武器,以威武雄壯的陣容、磅礴恢弘的氣勢,光榮接受習主席檢閱。
一枚枚新型導彈,述說著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導彈個頭越來越小,打擊精度越來越高,毀傷威力越來越強……導彈武器的“脫胎換骨”,源自火箭軍官兵矢志創新的步伐,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匯聚起驅動長劍馳騁萬里天疆的磅礴力量。
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武器裝備自主創新
今天的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核心戰斗力持續攀升,已經實現了作戰力量由單一核部隊向核常兼備發展,作戰樣式由固定陣地作戰向機動作戰發展,作戰能力由近中遠程向洲際打擊拓展的大跨越,信息化條件下戰略威懾和作戰能力躍上了新臺階。
導彈武器裝備跨越發展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的強力推動。火箭軍圍繞裝備發展的新要求,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程,重大建設項目相繼取得重大進展:某型導彈完成預研攻關,關鍵部件轉入國防重大專項工程;某型導彈突破重要領域,率先進入綜合集成演示驗證階段。
火箭軍堅持軍事需求與技術可能的高點結合,突出“撒手锏”武器裝備研制發展,同步推進信息系統裝備建設,每年有1000余項科技成果問世,其中90%以上得到推廣應用,一批重大成果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型導彈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更高、抗干擾強突防能力更強,打擊精度、毀傷目標種類、火力覆蓋范圍等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射程有序銜接、火力覆蓋廣泛、作戰性能先進的新質戰斗力體系,一柄柄“大國長劍”成為關鍵時刻能夠一錘定音的戰略重拳。
作為火箭軍科研主力軍的某研究院,每年承擔近千項科研課題,有數百項獲得國家和軍隊的各類科技大獎,成為推動部隊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的“創新源”。
長劍列陣,隨令即發。隨著諸多新型導彈武器交付部隊,部隊作戰實力規模進一步擴大,裝備保障和作戰保障系統同步配套,導彈武器裝備實戰能力大幅提升,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部隊整體作戰能力
火箭軍作為高科技部隊,“數字化”與“實戰化”必須并駕齊驅,未來戰場無聲搏殺越來越常見,創新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火箭軍各級指揮員的頭腦里,始終繃著“科技創新”這根弦。他們通過數字化改造以及新技術在導彈武器系統上的廣泛應用,使部隊指揮情報系統更加靈敏高效,快速機動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迅速提高,整體作戰能力在千錘百煉中實現了新跨越。
那年深秋,某重大實戰演練在西北古戰場上拉開戰幕,數十枚導彈突破重重電磁迷霧,全部準確命中靶標;第二年,全軍新大綱集訓在大漠戈壁擺開戰場,火箭軍首次組織導彈聯合火力突擊,所有導彈全部命中目標;某大項任務鳴鑼開訓,我國自主生產的新型導彈三路突擊,數十枚導彈直刺蒼穹,全部命中目標,打出歷史最佳精度,打出高昂軍威士氣。
某導彈旅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搭建起具有模擬操作、指揮控制、綜合保障等功能的一體化指揮訓練平臺,各作戰要素與旅、營指揮所實現互聯、互通、互動,官兵不出營門隨時隨地都能展開訓練,訓練效益大幅提升。
如今,火箭軍已形成核導彈與常規導彈兼有、近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齊備、固態與液態并存的武器系列,實現“導彈裝備集成化、操作系統簡便化、指揮流程信息化”;一批不同型號和不同發射方式的現代化導彈陣地,在祖國的崇山峻嶺竣工;作戰方式從單一化發展到多樣化,作戰樣式從依托既設作戰陣地到無依托、野戰化機動發射、隨時能打;快速機動能力和準確打擊目標能力迅速提高,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實現歷史性飛躍。
打破人才壁壘催生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為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推進部隊戰斗力快速生成提高,火箭軍趟出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子,與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等多家國防科技領域領軍企業建立聯合育才機制,選送技術人才苗子“加鋼淬火”。
近年來,火箭軍嚴格落實對黨忠誠、善謀打仗、敢于擔當、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軍隊好干部標準,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和導彈專業技術人才,涌現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國家級中青年專家,數千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和軍隊獎勵,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居于國內和軍隊領先水平,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導彈專家已涵蓋火箭軍所有導彈旅。
為實現“沒有裝備能訓練、有了裝備能打仗”,火箭軍把技術骨干入廠培訓作為售后服務條款寫入裝備采購合同,大大縮短新型號武器的戰斗力生成周期。
他們依托軍代表系統和裝備生產廠家,按照“一個教室、一套教材、一支師資隊伍、一個培訓檔案、一套管理制度、一套食宿保障”“六個一”標準,先后建立11個軍地協作培訓中心,立足全系統、全型號武器裝備,超前培育新型裝備指揮、操作和維修骨干。
據火箭軍機關有關領導介紹,通過“訂單式”培養、“導師制”幫帶、“實戰化”錘煉,先后培養出250余名專家型導彈技術人才,80多人走上導彈旅團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崗位,研制創新100多項科研成果,20多項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催生數以千計的“金手指”“神瞄手”“神吊王”“專業通”,成為“大國長劍”雷霆嘯天的人才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