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達
卷檐帽、春秋裙服、長筒馬靴,臂章上火紅的玫瑰映襯著自信的臉龐……在10月1日舉行的盛大閱兵式上,女兵方隊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向天安門走來。
這是一支首次由女將軍領隊率領、徒步走過天安門受閱的方隊。那一聲高亢的“向右看”,來自程曉健少將。
她曾是駕機叱咤藍天的特級飛行員,飛過7種機型、安全飛行4300多小時、執行過數十次重大任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女師長,也是中國空軍第一位女飛行師長。
與程曉健少將齊頭并進的領隊是唐冰少將。她是新中國第一位軍級作戰部隊女主官,長期戰斗在信息疆域最前沿、無形戰線新前哨,她的戰場沒有硝煙,卻從來都是以智制敵、一劍封喉。
這支備受矚目的方隊展示著新中國女兵的風采,官兵選拔自全軍6大軍種和武警部隊,既有基層連排長、通信兵、衛生兵,還有狙擊手、特種車輛駕駛員。
有著12年兵齡的梅月圓是第三次參加閱兵。10年間3次受閱,讓她感觸最深是,從三軍女兵方隊的陸海空混合編組,到今天閱兵的6個軍種和武警部隊混合編組,女兵從事的崗位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精細化、越來越趨向作戰一線。
“2009年國慶閱兵,女兵方隊官兵基本上都是通信兵和衛生兵,而現在很多女兵來自一線。”梅月圓說,“這也說明我們女兵并不比男兵差,男兵能做的工作我們照樣能做。”
一中隊4排面隊員朱亞榮,是火箭軍特種車輛駕駛員,來自全軍第一支女子導彈發射連。運載大國重器的特種車輛車型龐大,身材高挑的朱亞榮站在旁邊只比車輪高一點。
最初學習時,由于體能儲備不足,她打起沉重的方向盤來有些吃力。為了盡快駕馭這個“龐然大物”,她每天做俯臥撐、仰臥起坐、平板支撐,很快補上了體能的短板。
在高手如林的演訓場上,她用不長時間就具備了獨立駕駛三種特種裝備車的能力,從眾多男兵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優秀的特種裝備車輛駕駛員。
來到閱兵訓練場后,朱亞榮的皮膚曬黑了,脖子上曬出了黑白分明的“V”字印,但她從沒有降低標準,她說那是受閱官兵特有的“榮譽勛章”。
22歲的謝香蕊是來自武警某部獵鷹突擊隊女子特戰大隊的一名狙擊手,曾經參加過多次“魔鬼周”極限訓練。但在閱兵訓練初期,體能充沛的她站了半個小時軍姿就覺得眼前漆黑一片。
她解釋說,特戰訓練講究是靜如山石,動如猛虎,一招致敵;狙擊訓練講究個性化,以最舒服姿勢持槍,做到人槍一體。而在閱兵隊列訓練中,訓練的要求是軍姿筆挺、動作整齊劃一。狙擊訓練養成的好習慣,卻成了閱兵隊列訓練的攔路虎。
性格要強的她決心挑戰自己的弱項,別的隊友休息時,她還在一個人加練。最終,這名特戰女兵掌握了訓練要領,“現在隨便都能站一個小時”。
二中隊10排面隊員王小寒,2018年曾參加海軍第三十批護航編隊赴亞丁灣護航,歷時115天,航行3萬余海里。剛剛結束護航任務不久,她就接到閱兵選拔的通知,第一時間激動地跑去報名。
因為長時間海上航行,她的身體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原來是暈船,現在是暈地。”她自嘲說。因為身體發軟、腿部力量不足,踢正步時老是站不穩,她一度被戰友戲稱為“排面第一倒”。
得知她的特殊經歷后,排面教練員堅持因材施教,隊友們也毫無保留地幫助她,這個性格堅強的女兵的訓練水平迅速趕了上來。
“走出國門,我更加感受到祖國的強大。”王小寒說,遠航期間,當軍艦快靠港時,當地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就會舉著國旗在港口迎接他們,這讓她感到由衷的自豪和自信:“這次參加閱兵,我要向世界展現中國軍人的自信和風采。”(編輯:趙飛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