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典型面對面輔導交流、理論大課提升“灌輸”質效、交互式“云”課堂推動教育主體融入……1月中旬,空降兵某部組織2024年下半年入伍新兵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幫助新兵扣好軍旅人生“第一粒扣子”。
隨著00后為主體的新兵步入軍營,他們在為部隊建設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對帶兵育人提出了新要求。面對新兵教育的新局面、新情況、新要求,該部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質效,抓好適應期、承壓期、活躍期3個階段的教育實際,探索形成管用見效的“鏈路式”教育模式。
適應期,因勢利導增強教育質效
“哪怕是天高任飛的鳥,也同樣受到氣溫、氣流、空氣密度和地心引力等各種條件的限制,作為一名軍人,更必須時刻遵守紀律規定……”不久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空降兵某部教導員余海龍受邀來到該部,為入營不久的新兵們開展教育輔導。
授課現場,新兵們沉浸在余海龍的講座中,對于喜歡追星、崇拜偶像的00后新兵來說,這位軍營“知名”人物的精彩講解,顯然對他們很有吸引力。
入伍不久,就發出了“為什么部隊有這么多條條框框”疑問的某連新兵小周,聽完余海龍分享的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解放上海時為了不擾民,全部露宿街頭的故事后,一直崇尚時尚、自由的他深有感觸地說:“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既然選擇成為一名軍人,就必須要在嚴格紀律約束下行動。”
對于初入軍營的新同志來說,部隊嚴密的紀律和約束,讓他們一時間難以適應。針對這一情況,該部在常態化開展日常教育的同時,還利用教育協作區,專門邀請優秀政治教員和先進典型到現場,為新兵開展大課宣講、座談交流,幫助新兵過好想家、紀律、苦累、挫折“四關”,共同盤活新兵教育協作“一盤棋”。
“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精神和我們即將迎來的升空跳傘有什么相似之處?”理論宣講現場,空降兵某部教授馬代紹俊向新兵們提問。經過一番交流后,她娓娓道來:“就像跳傘時的離機角度、空中操控和著陸姿態都不能有偏差,學習理論也是為了找準我們的人生航向。”
馬代紹俊生動的比喻讓大家聽得興趣盎然,大學生士兵李浩然主動舉起手發言:“黨的創新理論不教我們怎樣跳傘,卻讓我們懂得為什么跳傘,不教我們如何尋找‘著陸點’,卻照亮我們在空中翱翔的方向……”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時代脈搏,注重從時代之變中透視新兵思想特點之變。圍繞00后新兵經常性思想工作面臨的重難點問題,該部還積極通過數據分析的方式,精準掌握新兵關心關注、思想困惑和想法訴求。
“新兵入營的適應期是我們探索新兵‘鏈路式’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過程。”該部政治工作部主任陳寅生介紹,作為新兵教育的組織者、推動者、落實者,必須善于統籌優化教育資源,創新理論大課、傳統紅課、網絡微課等教育方式,拓展新兵教育的多樣化、功能化、實用化。
不久前,該部一場厲行節約的教育課以“憶苦思甜飯”的形式展開,一口口凍得硬邦邦的土豆、難以下咽的炒面粉,讓新兵切身體會到先烈們艱苦奮斗的日子,更深刻理解了勤儉節約的重要意義。
承壓期,破繭成蝶砥礪強軍斗志
“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我宣誓……”授銜儀式上,新兵們士氣昂揚、整齊列隊,受邀參加儀式的新兵親屬,也在現場一同見證他們的軍營“成人禮”。
“瘦了,黑了,但是更有精神,更有氣質……”受邀來到現場的戰士吳豪的母親親手為他佩戴上軍銜,看著兒子黝黑的面龐,她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當初并不支持兒子參軍的戰士王澤的母親,也受邀來到現場。新兵入營以來,她始終擔心形體瘦小的兒子承受不了軍營的訓練強度。
如今,看著兒子和戰友們挺拔的身姿、精神抖擻的氣質,心中的“石頭”終于落下,她高興地說:“軍營是一個大熔爐,好男兒就是要當兵!”
來到軍營后,隨著時間推移、任務展開,新兵逐漸感到訓練辛苦、生活枯燥,管理帶來的緊張心理、訓練帶來的疲勞心理、離家帶來的無助心理,導致個別新兵思想動搖、心理壓力大。在神圣隆重的儀式中,戰友的鼓勵和家人關懷,讓新兵們的使命感、榮譽感、責任感都得到了提升,一場授銜儀式,不但讓家人感受到他們可喜的變化,也讓新兵們深受鼓舞。
“面對生活環境的變化、訓練壓力的增加,新兵們很容易產生焦慮、失落、抵觸等不適心態。”該部宣傳干事盛超介紹,他們還通過組織向黃繼光銅像宣誓、授槍、授予榮譽編號、連旗簽字等儀式活動,讓新兵在儀式活動中感受使命、激發血性。
面對新兵教育的新挑戰,他們充分利用強軍網、“我們的天空”新媒體、營區電子屏等展示先進新兵事跡,引導新戰士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找準軍旅人生的奮斗方向。
某連新兵徐杰,逐漸適應軍營生活后,不僅成熟穩重了許多,訓練成績也有了明顯提升,但面對逐漸加壓的訓練課目,他的訓練狀態有些下滑。
一次偶然機會,徐杰父母在該部微信公眾號刊發的一篇報道中,看到自己兒子的鏡頭。原來連隊專門把他的成長故事寫進稿件,還專門配了一張帥氣的訓練照。
“你有現在的變化,全家人都由衷感到高興,你在部隊還要不斷努力……”掛斷母親撥來的電話后,徐杰備受鼓舞,訓練熱情不斷高漲,不久前還被單位評選為先進個人。
為了深入掌握“承壓期”新兵的心理健康狀況,他們還結合新訓工作安排,開展心理巡診服務,編發《新戰士心理健康調適手冊》《心理行為訓練指導手冊》等學習資料,錄制《心理咨詢》等系列教學視頻,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帶兵骨干掌握專業知識、及時發現解決常見心理問題,堅持將促進新兵思想進步與保持心理健康融合推進。
“把自己的后背托付給大家,這就是相互信任的感覺,一下子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在一次訓練間隙的“信任背摔”游戲后,性格內向的新兵小張表示,戰友的力量給自己帶來更多信心。
活躍期,創新形式激發思想活力
“當年,中央紅軍兩萬五千里漫漫長征路從這里邁出了第一步……”該部某連俱樂部內,新兵正在開展紅色優良傳統“云”教育,站在講臺上的卻不是指導員,而是來自江西瑞金的新兵徐學峰,他通過自己準備的視頻帶領大家“云參觀”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瑞金紅井等場景,并詳細介紹背后蘊含的感人故事。
回顧黨的光輝歷史,一段段鮮活的故事、一個個生動的細節,讓臺下戰友聽得津津有味,課堂上多次響起熱烈掌聲。
“新兵之間有天然的親近性,他們的講述更親切、更接地氣,更易于被接受。”該連指導員任子健介紹,新訓后期,新兵面臨結業總結和下連分配,對評優結果和分配去向非常關注,對班長及戰友留戀不舍,對新單位既期待又茫然,思想情緒變化較大。
面對這一問題,他們除了在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圍繞正確看待評先評優、分工分配開展教育討論,做好鼓勵引導工作,還在學習教育中充分發揮新兵主體作用,廣泛發動他們登臺講述家鄉紅色故事,引導大家在親身參與中品讀黨史軍史,從紅色故事中汲取精神養分。
“為了上好這堂課,我查閱了許多紅色瑞金的相關史料,還讓家人幫忙前往中華蘇維埃紀念園、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等場所拍攝素材。”走下講臺,徐學峰激動地分享自己喜悅的心情,“這次上臺演講的過程,對我也是一次尋根鑄魂的精神之旅,能夠同戰友分享家鄉紅色故事和自己的感悟,我感到格外自豪!”
“距離退伍不到一個星期的班長,仍然心系單位……他種下這棵樹是我學習的榜樣,原來這就是以連為家。”在一次教育質量檢查中,這篇不到50字的教育心得,讓負責檢查的領導感覺到驚訝,繼續翻開其他新兵的教育筆記,都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內容——里面除了日常教育的筆記內容,還穿插著不少像這樣的微教育心得,不僅感情真摯,還展現出新兵對教育內容的真實看法和感悟。
原來,該部在邀請新兵上臺分享故事的同時,還廣泛發動班長骨干,將身邊的好人好事作為教育內容,在訓練間隙開展“小課堂”“小教育”,不斷提高新兵教育課堂的“含鈣量”。
“他爬向地堡的射擊死角,然后縱身一撲,用殘損的身體堵住了那根咆哮的槍管……”幾天前,該部連線“模范空降兵連”,邀請現任連隊黃繼光班班長趙寧寧置身黃繼光榮譽室遠程講解黃繼光英雄事跡,讓新戰士在追根溯源中進一步強化思想認同,筑牢紅色根基。
一個故事,一份精神食糧;一堂授課,一次紅色洗禮。該部采取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教育方式,借力網絡開展教育,讓來自革命老區、紅色精神發源地的新兵,利用互聯網“云平臺”進行紅色優良傳統“云”學習、與英模連隊連線互動等,教育模式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