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北京總隊機動第一支隊組織刺殺操訓練。武炎龍/攝
來武警北京總隊機動第一支隊當兵前,下士賴偉源從沒到過北京,更沒參觀過天安門廣場。2019年新兵下隊第一天,當看到營區里不少老兵在為準備執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大任務而“忙碌”著,他覺得“這個支隊不一般”。
用支隊老兵的話說,“每一次天安門廣場上的重要時刻,都有我們的身影”。支隊組建以來,先后圓滿完成全國兩會、APEC峰會、北京奧運會等百余場次重大活動執勤任務,見證了無數重大歷史時刻。“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衛人民美好生活。”支隊長陳攀峰說。
在這個支隊,形勢政策教育定期展開,國內外局勢是官兵們關注的重點。在當兵前,中隊長劉超還沒有每天看新聞的習慣,但如今談起時事熱點,他都能講得頭頭是道。“駐守首都北京,保證祖國‘心臟’的絕對安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劉超介紹說,大到責任區周邊的地形環境,小到通道寬度,官兵們都如數家珍。
支隊的每個中隊都成立了“訓練攻關小組”,專門組織干部骨干研究訓練中的重難點問題。一個小組專攻障礙訓練,研究提高跨越障礙速度的方式方法,他們的成果精細到距障礙多遠開始助跑、起跳時先邁左腳還是右腳,每個動作都一遍遍“精摳細研”。
“要確保關鍵時刻一招制敵,就必須在平時不斷挑戰極限、精益求精。”支隊某中隊指導員付正說,支隊定期組織“魔鬼周”極限訓練、紅藍對抗演練,讓官兵們感受實戰氛圍,時刻保持箭在弦上的狀態。
在一次“魔鬼周”極限訓練中,付正和戰友們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背上重達30公斤的背囊開始武裝10公里長途奔襲。一天下來,腳底總是起滿血泡,有時磨出了血,襪子會粘在腳上。
起初,也有新兵不太理解訓練的嚴苛,但一次任務中的突發情況,讓官兵們看到了精武強能的意義。那天恰逢元旦,一名醉酒男子企圖尋釁滋事。執勤戰士迅速報告,并第一時間沖上前去,與公安民警將此人制服帶離,全程用時不到3分鐘。
2019年,支隊擔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任務,1000余名官兵連續奮戰80多個小時,確保了活動安全順利。
去年“七一”,官兵們再次走上天安門廣場,執行慶祝建黨百年系列活動安保任務。一夜忙碌后,第二天活動當天,支隊某中隊指導員樊釗江親眼看到戰機從上空飛過,10萬只和平鴿展翅高飛,一種使命感和榮譽感油然而生。樊釗江在人群中興奮地鼓掌,忍不住熱淚盈眶。
“每一次任務都是一次成長,對國家兩個字的理解也就越來越深刻。”樊釗江感慨說。盡管已從軍7年,但每每回憶起執行任務的場景,樊釗江仍會激動不已。
賴偉源也有同樣的感受。來到支隊后,這名00后小伙兒明顯感到自己“變了”,他開始“格外關心國家大事,覺得都和自己息息相關”。2019年秋天,他沒能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重大任務。今年年初,賴偉源終于等到屬于自己的機會,參加某項重大活動執勤任務。活動當晚,北京上空燃放起煙花,他和戰友激動地看著自己忠誠守護的這座城市的夜空被璀璨煙花點亮。報道員以此為背景,為他拍下那次任務中唯一的一張照片。
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擔負任務的支隊官兵雖然身處活動現場,卻背對繁華,無法親眼目睹重大活動的現場。平時,官兵們訓練任務繁重,賴偉源來支隊3年,除了外出執行任務,很少有機會去看一看北京的風景名勝。
從支隊營區到天安門廣場的路,是這名廣西小伙兒在北京最熟悉的“風景”。每次踏上這條路線,賴偉源都激動不已,“感覺都像第一次去執行任務一樣,無比神圣,非常自豪”。
他忘不了自己第一次執行任務的場景,那是2020年國慶節,他和戰友擔負升國旗儀式維護秩序任務。出發前一天,賴偉源格外興奮,晚上還失眠了。他提前兩個小時起床熨燙軍裝,皮鞋的鞋面被他擦得锃亮。
分配給賴偉源的任務點位,是背對廣場的一個通道位置。“國歌響起的那一刻,真的特別想看一看。”賴偉源說,但他還是把這個念頭藏在心底,筆直地站立在哨位上,全神貫注地履行職責。
這個愿望最終在去年得以實現。2021年“八一”建軍節,部分官兵再一次來到熟悉的天安門廣場,不過這次的“任務”是觀看升旗儀式。那一天,賴偉源和戰友整齊列隊站在廣場正中央,周圍擠滿了圍觀的游客。
國旗冉冉升起,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支隊官兵整齊敬禮,吸引了周圍人贊許的目光。站在隊伍中,望著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賴偉源心潮澎湃。
這名00后戰士站在祖國“心臟”的位置,自豪地挺起胸膛,莊嚴地行著軍禮,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受到肩頭沉甸甸的使命,“我們為守護首都的平安而來,我們是光榮的忠誠衛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劉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