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朱嘉樂
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穩健起步,香港、澳門立法會選舉順利完成,珠海澳門之間的青茂口岸啟用,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港澳藥械通”“跨境理財通”相繼落地,“灣區社保通”正式上線……過去一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再加快,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形成,粵港澳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向心力”越來越強。
轉眼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已經三年多。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加快硬、軟聯通,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路徑,豐富“一國兩制”內涵,建設成績越來越突出。
利好政策疊加效應顯現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年—2025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設持續上臺階,重大合作平臺、利好政策層出不窮。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廣東積極制定相關貫徹落實的實施意見、三年行動計劃、年度工作要點及系列專項配套政策文件等,攜手港澳扎實推進大灣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數據顯示,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人民幣;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去年9月,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方案相繼出臺。橫琴、前海肩負重要使命,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探索,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其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自揭牌以來,新設立澳資企業253家,實有澳資企業4771家;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去年在地港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6%,擴區后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55.7億元、同比增長10.5%。
攜手共建灣區大未來
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日新月異。
科技創新持續發力。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布局2家國家實驗室、10家廣東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20家香港、澳門聯合實驗室,聚集了眾多的國內外院士科學家以及港澳科研機構。三地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如今,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機場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標箱……隨著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成,“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加速形成。
規則機制對接深化。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通過規則機制的“軟銜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市場互聯互通。目前,廣東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筑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隨著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范圍持續拓展,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
民生福祉更有保障。港澳居民來粵生活發展更加便利,在居住、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創業等方面享受越來越多政策福利,人民生活幸福感、獲得感再上新臺階。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快形成,粵港澳三地共同描繪灣區“同心圓”。
潮涌大灣,千帆競渡。粵港澳大灣區正抓緊時代機遇,奮力書寫大未來,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逐浪前行。
數說灣區:整理/朱嘉樂
●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孵化器、眾創空間數量以及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有效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
● 隨著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范圍持續拓展至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領域,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首批“灣區標準”清單的制定,則涵蓋食品、粵菜等23個領域70項標準。
● 截至2021年末,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間累計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到21.01萬億元;香港、澳門居民通過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賬戶18.4萬戶,賬戶累計發生交易839.7萬筆、金額59.5億元。
● 隨著“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年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
● 廣東當前已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過23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3400余人。
灣區故事:
香港青年高諾:見證灣區發展 實現創業夢想
“這幾年,我見證了粵港灣大灣區的發展,自己的創業夢也隨之實現。”在深圳前海創業的香港青年高諾如是說。
前海是深港合作的前沿地帶,也是眾多香港創業青年們的“夢工廠”。高諾表示,2017年,他和三位朋友一起來到深港青年夢工場創立了“工業四庫”,目前主要研發和設計專業級移動機器人系統和方案,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智能駕駛和主被動安全領域彎道超車。
高諾說,前海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就業提供了空間。以前在香港創業,要找工廠生產一些智能制造配件,溝通成本、時間成本都比較大,工期也較長。而在前海附近的東莞、珠海等地,很容易就能找到價格更優、工期快的生產廠家。
粵港澳合作挺進縱深,利好政策不斷出現,高諾的創業之路也越走越寬廣。他表示,他們團隊開展的是移動機器人領域中的智能倉業務,前海有著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特別是“前海方案”出臺后,更讓他們堅定自己的選擇,“相信在政策的推動下,前海的前沿科技產業將進入發展快車道”。
高諾還提到,前海為港人提供了優良的科創環境,以深港青年夢工場來說,這里聚集了八成以上的港企團隊,除了提供優質的辦公和生活保障外,還創造了港企交流拓展市場的機遇。
“作為在前海發展的港人港企,我們非常感恩國家對香港的支持。我們將全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帶動和幫助更多港人港企發展。”高諾說。 羊城晚報記者 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