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西安鼓樂,也稱長安古樂,是流傳于西安及周邊地區的笙、管、笛及打擊樂器合奏的古老樂種。它脫胎于唐代燕樂,后融于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宮廷樂師流亡民間,西安鼓樂隨之流入市井,因此有“盛唐燕樂,御苑絕響”之稱。
西安鼓樂曲風大氣,曲目豐富,結構完整,與一般的民間音樂大相徑庭。歷經元、明、清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形成了具有完備理論體系的大型鼓樂套曲,至今仍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
不同于我們常見的五線譜,西安鼓樂沿用的一直是唐宋時期的工尺譜(“尺”讀chě,通過漢字符號記譜,世界上最早的曲譜之一),由一代代藝人手工傳抄。譜上只有音高音低,不能表現時值,演奏者拿到譜后不能直接認出來,必須靠老一輩師傅口傳面授,熟讀至背誦后才能演奏,千百年來傳承不息。
20世紀50年代起,相關部門和文化工作者便開始了對西安鼓樂的收集整理工作。1953年,工作人員將其定名為“西安鼓樂”,經過多年努力,采訪眾多樂師,收集大量民間祖傳樂譜,并翻譯整理了眾多樂曲。20世紀80年代,相傳起于唐朝天寶年間的何家營村,成立了第一家鼓樂陳列館。2005年,西安鼓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準備一場演出,首先要選定曲目。西安鼓樂的曲目豐富多樣,包括單曲體裁和套曲體裁兩大類,要根據演出場合、觀眾喜好以及鼓樂社的傳統等情況綜合選擇;
然后是樂器準備。西安鼓樂的樂器包括笛、笙、管等吹奏樂器,坐鼓、戰鼓、樂鼓、獨鼓等擊奏樂器,還有鐃、鈸、鑼等各種銅質打擊樂器。樂師要檢查并調試所有樂器,確保音質清晰、音量適中;
演出開場時,根據場合的不同,會有不同的開場儀式。例如,在廟會等民俗活動中,可能會先進行一段祭祀或祈福的儀式,然后才開始演出;
鼓樂的演出形式,分為“坐樂”和“行樂”。大家在電視或短視頻里刷到的,大多是“坐樂”,顧名思義就是坐在室內或院內演奏;“行樂”則是一邊行走、一邊演奏,或是在廟堂階前站立演奏。演奏時,樂手要適應路途環境,步調均勻,保持隊形和節奏協調一致。
近年來國潮的風靡,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的體現,也是文化自信在時尚領域的表現。它不僅是服飾、配飾等外在形式的復古與創新,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創造。
西安鼓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獨特的音樂韻味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國潮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國潮的流行,以及互聯網的助力,為西安鼓樂等傳統文化提供了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傳播平臺。通過與現代審美和時尚元素的結合,西安鼓樂可以更加生動地走進年輕人的視野,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新年伊始,我對自己和西安鼓樂這項技藝的未來充滿了希冀。我希望能夠繼續深入挖掘西安鼓樂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精進演奏技藝,為觀眾帶來更精彩的演出。同時,我也期待能夠借助國潮的東風,推動西安鼓樂與現代時尚的融合,讓這項古老音樂煥發時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