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銀裝素裹。包蘭線上,汽笛聲陣陣。
“小韓,你看這個波形,是不是有點異常?”一眼望去,辦公桌上鋪滿各種資料,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波形圖閃爍跳動,紅、綠、黃、藍等多種顏色交織在一起……1月24日上午10點,位于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的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銀川工務段鋼軌探傷車間回放工區里,7名女青工身著工裝正在忙碌中。她們是探傷數據回放員,被大家稱為守護鋼軌“心電圖”的“女探花”。
為確保探傷作業質量,鋼軌探傷車間有著一套嚴謹的后續流程。現場作業結束后,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探傷數據的二次回放分析。每一米鋼軌、每一道焊縫的探傷數據,都要經過細致篩查,檢查是否存在漏判,為線路設備的安全增添一道堅實防線。
“女探花”們每天要通過專業的回放軟件,尋找9個不同顏色的小光點,操作鼠標,觀察小光點的相對位置,以此來判斷鋼軌是否存在傷損,隨時準備記錄或調整畫面。
春運正值冬季防斷關鍵期,列車開行密度大,鋼軌長期、頻繁地受到動荷載碾壓,以及來自環境的影響會出現裂紋、不規則磨耗等傷損,需要及時對鋼軌進行探傷檢測,確保鋼軌“健康”。探傷數據量也呈幾何倍數增長,“女探花”們的工作強度也隨之大幅提升。
“我們每天需要通過電腦屏幕查看正線60多公里線路,細致排查70組道岔以及120多頭焊縫的波形圖。面對成百上千張密密麻麻的波形圖一坐就是7個小時,眼睛緊盯屏幕,一刻也不敢松懈。長時間的專注,讓眼睛干澀、脹痛,脖子和肩膀也始終保持同一僵硬的姿勢。”班長韓瑾璟說,為了確保當天的鋼軌回放數據能按時完成,大家主動放棄了午休時間,全身心投入回放工作。
“亮哥,在復核中寧站4號道岔時發現波形明顯變化增大,存在質量隱患,數據回放工區已下達二級疑似傷損復核單,需要及時申請天窗,按時完成此處疑似傷損的復核。”韓瑾璟一邊盯著屏幕上疑似傷損的波形圖,一邊電話通知車間技術員齊鵬亮。
年僅27歲的韓瑾璟作為班組里年紀最小的成員。初入工區時,她面對復雜的波形圖也曾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她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別人休息時,她還在鉆研業務書籍,遇到不懂的問題,前輩們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漸漸地,韓瑾璟從一個業務新手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行家能手。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國鐵集團2024年鐵路工電系統無損檢測員(鋼軌探傷)職業技能競賽中她獲得了個人全能第二名的好成績。
放下電話后,韓瑾璟抽出最新的傷損臺賬,一頁頁仔細翻找,不放過任何一條相似傷損記錄。查閱完臺賬,她沒有絲毫停歇,迅速在電腦上操作,將此次的波形圖與上一周期的圖像并排展示在大屏幕上。
韓瑾璟一邊比對,一邊在本子上記錄著關鍵數據,嘴里還不時小聲嘀咕,思考著數據背后隱藏的鋼軌狀況。經過分析,她最終下達疑似傷損通知單,通知工區進行復核。
“數據回放這活兒,耐心和細心缺一不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揪出鋼軌隱患,我很有成就感!”韓瑾璟長舒一口氣,又轉身投入忙碌的工作中。
“在我們工區,像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為了確保鐵路運輸安全暢通,我們時刻關注著每一條鋼軌的波形,每一條線路的安全情況。為了每一趟滿載旅客的列車都能安全、準時地抵達目的地,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表n瑾璟笑著說,“雖然每天忙碌,但每次從窗外看到一趟趟滿載旅客的列車安全駛向遠方,心里就感到很自豪。”(記者 秦亮 通訊員 李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