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7日電(記者 牟昊琨 高蕾 實習生 張智博 杭羽萱 賈子靜 翟璨 喬雅雯 宋瑩 安蓓妮)“大家在實習的時候,是不是剛開始上崗時會覺得這個工作特有新鮮感、特神圣?可是過了幾星期,就會覺得,天哪,這個工作真無聊,每天做著差不多的事情,仿佛一眼就能望到頭。”12月6日,在“青知講說人·每個夢都發光”線下演講會上,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生、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師陳銳達與大家分享了他的職業經歷和追夢故事。陳銳達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了他從日常工作中突破自己、找尋樂趣的故事。同時,他也在現場激勵學生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陳銳達在分享中。主辦方供圖
陳銳達坦言:“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面對法律文件和復雜案件,我也曾感到工作枯燥無味。但追夢的人,從不被‘班味’所困,我們總能找到方法,讓每一天都充滿挑戰與樂趣!”陳銳達出于對未知的好奇和對夢想的執著,決定跳出舒適區,尋找更多可能性。他提到了在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海外文物追索團隊的經歷:“文物追索工作很艱辛。加入后,我見識到了各種‘妖魔鬼怪’——法律制度的差異、證據不足、案件復雜……但正是這些挑戰,讓我逐漸擺脫了‘班味’的束縛,每一天都充滿了新鮮感和成就感。”
記得有一次,陳銳達所在的團隊接到一個緊急任務——日本一家拍賣行正打算拍賣一尊天龍山石窟佛首。在接到國家文物局的電話后,他們立馬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工作,從案情梳理到證據分析,再到法律研判、溝通協商,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爭分奪秒。
“在文物追索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和時間賽跑,還必須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鴻溝。比方說,你得跟一個外國機構解釋,為何這尊佛像不僅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記憶。那種溝通的難度,就像是在火星上向外星人推銷地球的土特產,簡直就是雞同鴨講。”這種文化差異和法律沖突帶來的分歧,使談判變得異常復雜和困難。
“我們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工作。從史書到學術論文,從中文的古籍到英文和日文的資料,我們一一查閱,請教研究日本法的老師和在日本留學的同學,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線索——文物的來源、文物的流轉歷史、拍賣行的信息……我們熬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眼睛都熬得通紅。”陳銳達說。
最終,團隊成功阻止了拍賣,讓佛首順利回歸祖國。在文物重新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陳銳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這也讓陳銳達想起去年爆火的一部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短劇的主人公“中華玉壺”在完成送信的使命后,最終選擇回到大英博物館。于是,它與幫助自己的人有了這樣一段對話,他問玉壺:“你真的要回去?”“嗯,我得回去。”“你想清楚了嗎?你花了這么大的力氣才回到家。”“嗯。”“那你會讓大家逃回來嗎?”玉壺說:“不會。大家說,我們國家是泱泱大國,中國人不做偷雞摸狗的事。他們說,總有一天,我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每當陳銳達看到這些文物“回了家”,他都仿佛能感受到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在那一刻得到了重生。這種成就感,這種自豪感,就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工作的意義。“從那以后,我開始學會從工作中尋找樂趣和成就感。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挑戰自己的極限。”陳銳達發現,當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上時,“班味”就逐漸消散了。
通過自己的經歷,陳銳達告訴臺下的同學們:當你覺得自己的生活索然無味或工作陷入“無限循環”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看看。嘗試從工作中尋找樂趣和成就感,挑戰自己的極限。
“就像我,雖然每天都要和法律條文斗智斗勇,但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努力,匯聚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陳銳達說,“因此,請不要輕視自己的工作,也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敗而否定自己的價值。請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著獨一無二的價值,堅持熱愛、追夢不息,時間自會給我們答案。”
據了解,“青知講說人·每個夢都發光”線下演講會旨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展現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的風采,講說人們從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角度講述了自己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實現夢想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感悟。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指導,北京市委網信辦主辦,中國青年網承辦。近500位在京高校大學生代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北京市新聞媒體、網絡名人等共同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