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日電(記者 安俐 實習生 龔維)11月29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委網信辦、市文物局、市園林綠化局主辦,中國青年網承辦的“山河永定 古韻新輝”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京舉行。媒體代表、網絡大V等實地探訪了房山區云居寺等地,走進佛教經籍薈萃之地,近距離領略中華文化瑰寶的魅力。
“山河永定 古韻新輝”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房山云居寺。中國青年網記者安俐 攝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距市中心70千米,由云居寺和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寺院始建于隋末,已有1400余年歷史。寺院坐西向東,環山面水,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了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南北兩塔遙相聳立的宏偉形制,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
云居寺文物管理處工會主席李超介紹,房山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的西南起點,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文化古跡,是“源文化”的承載地。云居寺作為房山“三大文化組團”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以石經為代表的“三絕”和以古塔為代表的“四寶”,有“石經長城”“北京的敦煌”之稱,是房山區文化地標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一顆璀璨明珠。
云居寺現擁有文物3萬件套,其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續一千余年,所鐫刻的1122 部、3572卷、14278塊、3500多萬字的石刻佛教經籍,創造出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跡,被譽為“石經長城”。
云居寺珍藏的佛經。中國青年網記者安俐 攝
走進云居寺,千年古塔靜靜矗立,密檐式古塔莊重古樸,覆缽式古塔典雅秀麗,樓閣式古塔精巧靈動。其中,遼代的北塔格外引人注目,它巧妙地將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建筑形式融合起來,這種獨特的造型設計在佛教建筑中獨樹一幟。探訪團成員們穿梭于古塔之間,深入了解每一座古塔的歷史淵源、建筑特色與文化內涵。
云居寺現存古塔15座,其中唐塔數量占全國現存有銘文記載唐塔總量的三分之一。這里有22000余卷明代紙經,其中中華第一部藏漢合璧橫排版大藏經和八十卷華嚴“舌血真經”紙經世所罕見。這里保存了雍正、乾隆主持,800余名工匠,精工細刻,歷時5年完成的《乾隆大藏經》木經7000余塊。雕刻材料均是整塊的上等梨木,木經采用陽刻雕法,雕工細膩,線條飄逸、細如發絲,堪稱藝術絕品。每函經的第一冊扉頁有釋迦說法圖、萬歲牌,最末一冊尾頁有護法的韋馱,以白描手法雕刻了莊嚴而又生動的畫面,代表了當時版畫藝術的高超水平。云居寺通過多年科學的文物保護研究,使得木經板歷經300年依然能完美印刷。
記者體驗古代雕版印刷。中國青年網記者安俐 攝
歷史上的云居寺,香火鼎盛、信眾云集,也是皇宮貴戚、僧侶知客、文人雅士頻繁造訪的地方,是北京西山的重要地理和文化標志,是北京西山地區人們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根脈。現在來到云居寺,不僅能體驗到雕版印刷的技藝,還能現場體驗漆扇、制香、古琴、禪茶等傳統文化活動。與非遺傳承人交流互動,親自動手體驗非遺制作,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
云居寺所蘊含的豐富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發展對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探訪團成員們熱切期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云居寺、走進云居寺,共同守護與傳承這份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讓先人們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