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劉靜)剛出鍋的米粒香氣撲鼻,晶瑩剔透,每一粒都飽滿圓潤,口感柔軟又不失嚼勁。11月25日,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活動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吃上了用今年的新米煮出的大米飯。不同品種的大米飯各有各的口感,也有著同樣的香甜。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新出鍋的大米飯顆粒飽滿。張渺/攝
在穩穩端牢“中國飯碗”的同時,如何提高雜交水稻的口感,是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炳然和科研團隊成員們一直努力的方向。“科研團隊通過努力,在育種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使得水稻不僅能吃飽,還能吃得好吃、吃得放心。”
趙炳然團隊做的是對水稻種子實現定向改良。“碳離子加速到高能量狀態,打到水稻種子上,導致DNA斷裂并產生突變。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就像池塘里有千奇百怪的魚。我們的重離子誘變技術,就是能精準找到想要的那條魚,撈上來。從一萬粒水稻種子里精準找到我們需要的。這項技術在2019年取得了突破,并在之后的六年中不斷進行升級換代,‘撈魚’的速度越來越快了。”他說。
近年來,超級稻高產攻關不斷創新記錄。據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研究員許靖波介紹,2023年,雜交稻品種“粒兩優8022”在四川省德昌縣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1251.5公斤,刷新雜交水稻單季產量世界紀錄。“卓兩優1126”在云南個舊市和蒙自縣百畝攻關示范田實測平均畝產量分別為1168公斤和1186公斤,創造了云南省大面積水稻單季畝產最高紀錄。
岳陽臻兩優8612再生稻(再生季)。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耐鹽水稻新品種研究也獲得了新突破。2024年累計審定耐鹽堿水稻新品種11個,另有7個品種達到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并通過初審。在0.3%中度鹽堿地種植最高畝產突破500公斤。
湖南省種子管理服務站正高級農藝師劉虎還提到,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有針對性地提高水稻的耐熱和耐寒性。“氣候變化也導致水稻病害情況發生變化,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研究中心加大了對抗病品種的育種力度,提高篩選強度,使選出的品種能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劉虎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
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研究,趙炳然最終給自己的工作找到了一個描述詞,“錦上添花”。“沒有完美的品種,只有更好的品種。”他說。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張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