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耳釘,藏區牦牛也可擁有電子保單;遠程聊天識別微表情,最快可以30分鐘完成信評決策并放款;AI技術智聯車網,代駕5秒接單、5分鐘到場,道路救援30分鐘到抵達現場守護平安……當前,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不僅融入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促進金融服務更加的精細化、多元化。
聚焦“數智時代的金融科技”,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充分展示了金融科技在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豐富優質金融產品供給、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創新應用場景、壯大產業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成果,也讓人們觸手可及地感受到,它發揮“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本色,以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實現金融服務便捷性和普惠性的有效實踐。
助力鄉村振興,金融正在數據要素的加持下,提升農牧業的服務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金融業的專業本質就是風險控制的技術能力,是對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定價、交易、售后服務,及全流程的風險控制。過去我們講全流程風控,基于各種的壁壘難以真正實現。但數字化、區塊鏈等技術,可以更加全面、高效地識別風險,判斷風險,形成精準定價,及時處置。”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在本屆烏鎮峰會金融科技論壇上表示。
例如,海拔5000米以上藏民的牦牛怎么承保?盛瑞生解釋,過去很難做到,沒有合適的技術,完全無法商業化承保,也很難給予貸款的支持。但是,數字化時代,給所有的牦牛打上電子“耳標”,每頭牛的軌跡,牧民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出險后的理賠檢驗也完全不需要翻山越嶺去現場查勘。除了打耳釘,豬臉識別、牛臉識別已經在保險行業廣泛應用。
數字化非常高效解決了原來風險控制無法做到的事情,同時也從實質上解決了金融的普適化、普惠化問題。而在深圳數據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紅光看來,數據領域和金融雙向賦能,可以給金融行業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實際上,深圳交易所也推動了湖南新晃黃牛數據、廣西容縣陸川豬數據,通過主動采集,通過打耳釘、膠囊采集技術,采集很多原生數據,給金融業開展新的業務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李紅光說。
數字化在重塑金融業的風險控制場景,其中也包括風險減災。
“當前,但隨著數字化的加快,特別是大數據、AI技術,包括云計算,帶動了我國災害保險和風險減災業快速的發展。”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會長、應急管理部原副部長、原國家減災委秘書長鄭國光表示。
鄭國光介紹,我國是一個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災害損失重。同時,我國也是一個事故多發頻發的國家。這些年,保險業也做了大量工作,通過一些新技術應用來推動風險的減量。比如防災減災救災、氣候災害評估、精準評估災害風險、社會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等。
“特別是依托大數據,保險公司通過科技賦能不斷提高災害風險評估、理賠和風險能力的建設,建立了巨災風險模型,過去幾天甚至幾十天才能進行理賠評估,現在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就完成了評估和理賠,這是個巨大的進步。”鄭國光表示。
今年1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開始實施,明確表示要國家發展保險業,建立政府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同時,也鼓勵要加強新技術的應用,來提升自然災害突發應對的能力。
鄭國光提及,目前,中國災害防御協會作為全國唯一綜合性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國家級系統,正在全面推進智慧減災體系的建設,還要深化和保險機制的合作,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結果,來推動我國災害保險和風險減災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智慧治理普惠為民、金融科技服務美好生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總工程師孫蔚敏表示,未來,面對產業轉型帶來的發展機遇,要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深化金融科技創新的應用場景,應用數智化渠道以及科技手段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流程,加強風險管理,提升服務質效,將金融服務更好的嵌入到數字經濟的場景,形成全方位的金融科技服務產品供給體系,推動向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方向邁進。(記者 劉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