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 楊月 安俐 實習生 韓文藝)“‘國潮’不僅是一種風格的融合,更是文化自信與時代精神的共鳴。”近日在廣州舉行的2024中國文化館年會漢服推廣專題交流活動中,知名傳統文化傳播者、“中國青年好網民”、浙江工業大學教師“小一姐姐”——秦一進行了嘉賓致辭,她表達了對漢服文化傳承的堅定支持,講述了自己在推動漢服與主流文化的接軌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2024年11月7日,2024中國文化館年會漢服推廣專題交流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本次交流活動以“穿在身上的歷史文化”為主題,邀請了多位學術專家、漢服活動資深參與者及漢服愛好者,現場共同探討“漢服定義與形制科普”“漢服商家與產業發展”以及“漢服社區發展”三個議題,旨在通過深入交流和漢服展示,展現漢服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之美與強大的時代生命力。
近年來,隨著“國潮風”的悄然興起,從漢服出圈到國貨潮牌,從茶飲聯名到生活風尚,滲透各大消費領域,在凸顯“民族范兒”的同時,也洋溢著個性感和時尚感。如今,身著漢服穿街過巷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時尚個性與傳統文化符號發生碰撞,建構起了“漢服潮流”的另一種風景。
秦一在中國文化館年會漢服推廣專題交流活動做嘉賓致辭。受訪者供圖
近日,在中國青年報社舉行的2024青年國潮品牌共創大會上,秦一被聘為首批“青年國潮體驗官”。她認為,“國潮”的核心是“國”,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靈感,結合現代時尚元素,創造出來的時尚品牌和產品。“‘國潮’既可以是體現中國文化的復古中國風,也可以是展現國際潮流的創新中國風,中國元素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巧妙結合,形成燦爛多姿的時尚潮流。”秦一說。
經過20多年的漢服文化復興,很多人都愛上了漢服,也穿上了漢服,但是漢服穿上后我們還要做什么,還應該做什么?秦一有著自己的思考。
秦一參加央視策劃制作的《當國風遇見國慶》之手勢舞作品《我和我的祖國》,廣受好評。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名寶媽,秦一一直倡導“新中式帶娃”。在秦一看來,親子共穿漢服也是“新中式育兒”的一部分,在穿著漢服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感受到傳統服飾的美,還能了解到不同朝代的服飾特點,以及服飾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故事,更能將“家國情懷”的種子悄悄地種在孩子心田里。
除了“寶媽”的身份,秦一還是一名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秦一探索出了“視頻+美學+思政”模式,以全新方式探索傳統文化傳播,希望帶出有家國情懷、擅長網絡傳播的學生隊伍,同時為他們未來從事新媒體工作探路。“我帶領學生運用手勢舞和短視頻等傳播載體,讓他們感知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認為,這是立足于教師崗位、從‘指尖’到‘心尖’、推動現代形態中華文明發展的有益實踐。”秦一說。
2024年10月24日,秦一到臺灣參加2024“日月潭VS西湖”第十六屆兩湖論壇。受訪者供圖
漢服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是連接情感的橋梁。秦一告訴記者,參加“2024和合文化全球論壇”的經歷讓她印象深刻,她和來自德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埃及、阿根廷等數十個國家的青年代表一起進行跨文化交流時,“漢服之美”是讓不同國家青年都津津樂道的話題。“他們都說喜歡我身上的衣服,被這種莊重、華美的服飾風格深深吸引,他們對漢服文化也十分感興趣。”秦一說。
2024年11月2日,秦一參加2024和合文化全球論壇并做圓桌對話。受訪者供圖
漢服復興帶動了傳統非遺、手工工藝的復興,像緙絲、云錦、蘇繡、絨花、纏花、仿點翠等,很多工藝在漢服復興、國風國潮流行前,大眾都可能沒有聽過,漢服復興讓很多非遺工藝被看見、被傳承,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同時催生出了產業的“新藍海”。
近年來,很多漢服同袍們以漢服為名,從熱愛到職業,在興趣中“玩”出了漢服新職業。漢服妝造師、漢服禮儀師、漢服簪娘、漢服攝影師……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賦予了他們源源不斷的靈感與力量,很多喜歡漢服的青年走上了新職業崗位,讓凝聚古人智慧的漢服,在互聯網新時代煥發出新生機。
“我期待看到更多同袍,抓住漢服新職業、新產業的風口,傳承漢服文化的精髓,同時注重創新,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完善的漢服產業生態圈。”秦一說。
未來,秦一期待與更多青年一起,以青春之名,以鏡頭為筆,以創意為墨,用新影像和新文藝作品詮釋“國潮”之美,探索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