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一邊是離開家庭庇護,開始自由生活的孩子;一邊是失去生活重心,不斷焦慮憂心的父母。
——————————
“你怎么跟父母說話呢”“說了你們也不懂”“誰家孩子像你這樣”“早知道不跟你們說了”……開學剛一個多月,對于很多大學生及其父母而言,這樣的對話并不陌生。
一邊是離開家庭庇護,開始自由生活的孩子;一邊是失去生活重心,不斷焦慮憂心的父母。隔著遙遠的距離,語言文字本是唯一的紐帶,但許多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卻產生了相似的感受——為什么上了大學后,和父母的溝通變難了?
“溝通變難了”
剛入學沒多久,來自濟南某大學的大一新生牛建雨就感到了有些不適應。這是她第一次離家獨自生活,不熟悉的環境,不簡單的課程,不習慣的飯菜……最令她無所適從的,是媽媽不在自己身旁。一切都沒有了實時聽眾。
牛建雨試著跟媽媽“煲”電話粥,每天都要“煲”至少兩個小時。“以前在家,哪怕打個噴嚏,媽媽都能馬上聽到。但現在我們都看不到彼此在做什么。”盡管每天分享照片,雷打不動地視頻聊天,但依舊“不一樣”。
不長的通話時間,只能留給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而被濾去的那些“噴嚏”,也帶走了牛建雨觸手可及的安全感,“和媽媽的溝通好像變難了”。
有段時間,牛建雨因想家吃不下飯,每日的伙食費不超過10元。但在電話中告訴媽媽時,卻被批評“矯情”,母女倆因此還鬧了不愉快,“她希望我能獨立堅強一點。”牛建雨惆悵地說。
“爸媽覺得我很堅強,所以也不怎么過問我!备=炒髮W學生黃藝寧結束了一天的課程,疲憊地打開手機,刷了刷沒有更新消息的家庭群。
對于大二的黃藝寧來說,大學生活早已步入正軌,壓力和煩惱與日俱增,但此消彼長的是與父母的聯系頻率,“大一每周還能打兩三次視頻,現在幾乎一周也打不了一次”。
她打小自理能力就強,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父母眼中不需要操心的“堅強”孩子,“但其實我挺脆弱的”,黃藝寧說,“只是不知道怎么跟他們說”。
曾有幾次,她鼓起勇氣給父母發過幾篇“小作文”,長長的心事盛滿了聊天框,但都“沒什么下文”。久而久之,“已讀不回”或是幾個簡單的表情包,就成了她和父母聊天的全部內容,“和他們交流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秉S藝寧說。
“溝通變難了”也是不少家長的心聲。一提起兒子,來自海南的陳惠蘭就有些發愁,去年剛考上某985大學的兒子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從不讓人操心,就是不愛和父母說話!标惢萏m說,以往在家還能面對面交流,但上了大學后就“不見蹤影”,“從來只有家長給他發消息,幾乎沒主動問過我們,真不知道他發消息是不是按字收費!”在9月臺風“摩羯”登陸海南時,兒子也沒有一句問候,這讓陳惠蘭“有些心寒”。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博士汪冰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親子溝通的問題,往往不是起于大學,而是取決于之前的溝通模式,這種模式在孩子離家后也會延續。但上大學帶來的改變對雙方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就像臺風來襲時,地基結實的房子不太容易出問題,但如果地基本來就不堅實或存在問題,那臺風勢必會帶來更大的沖擊!
錯位的溝通帶來惡性循環
除了物理距離導致的“溝通難”,心理層面上的“難溝通”也是很多學生和家長的困擾所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今年的一項調查顯示,40.4%的受訪青年覺得成年后與父母之間的交流變少了,而63.5%的受訪青年認為與父母有代溝,難以溝通。
黃藝寧對此深有感觸,今年過生日時,她難得地拍了一組“美照”發在朋友圈,沒有屏蔽任何人,“這組照片對我來說是很美好的紀念,我想跟大家分享這份喜悅”。
然而她等來的卻是父母劈頭蓋臉的數落,“爸媽指責我照片中的穿著不夠得體,其實那只是一條吊帶芭蕾裙。”父親甚至發了幾段60秒的語音并要求她刪除朋友圈,雙方最終不歡而散,“我覺得他們太封建保守了,無法理解我,我也無法理解他們”。
雖然常有代溝,黃藝寧也有想尋求父母幫助的時候。偶爾學習倦怠時,她想跟父母撒撒嬌,得到一些鼓勵和安慰。“但也就是心里想想”,黃藝寧說,她知道自己“不走心”的“吐槽”會引發父母“走心”的焦慮,“他們肯定會說你要好好讀書,然后自己干著急,也幫不上什么忙”。
在經歷過幾次與父母的爭執后,上海某大學大二學生韓心怡總結出了自己的心得:“只聊生活,不問建議。”因為“尋求幫助反而會吵架”。曾經學業壓力過大時,韓心怡也想從父母那里得到一些寬慰,但最后往往都變成說教,“他們會讓我克服困難,說人生路上有種種挫折很正常,我還要多努力!庇袝r父母還嚴肅地指導她該如何做,“但我只是希望他們表示一下支持!表n心怡嘆氣道。
這樣錯位的溝通在學生與父母間并不少見,在汪冰看來,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需意識到“不是要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陪孩子解決問題”。忽略提供情緒價值,一味給予建議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矮化”了孩子,“作為一名大學生,可能最不想被父母視作小孩子。其實,學生需要的并不是一個幫他解決問題的人,而是聽他分享、陪他解決問題的人。這也是對孩子最大的信任。”
汪冰說,很多父母看孩子背的包重,就想“一把抓過包來背在自己身上”,把孩子的負擔變成自己的問題,“但尊重孩子的成長,就是看著孩子背起他的包、負他的重、走他的路!睂W生不愿意告訴父母發生了什么,就是因為父母的擔心會讓自己內疚甚至更加焦慮,感到是“我的問題影響了你的生活”,這樣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造成惡性循環。
“成長,就是把屬于孩子的人生還給他!蓖舯f。
表達與理解同樣重要
盡管與父母的溝通存在困難,但“要溝通”仍是幾名學生的共識。
“有效的溝通能讓家庭關系更和諧,互相都能體諒對方、理解對方,不至于覺得只有自己委屈,從而責怪對方!表n心怡說,對她而言,有愛的家庭就是自己的支撐和后盾,不僅能讓她上學的心情穩定舒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業壓力。
黃藝寧也常常盯著自己發送的“小作文”陷入沉思,“我覺得媽媽不是沒有看,她只是不知道要怎么說!秉S藝寧解釋,每每爭執過后,媽媽總是主動問她“吃飯了嗎”“上課了嗎”,“可能這就是中國父母的表達方式吧!秉S藝寧笑著說,但她也希望媽媽能直面自己的心聲,給出正面反饋而不是避而不談,“每當我們和好時,爸媽覺得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了,但我心里沒有過去”,她說,“希望爸媽也能勇敢表達出來”。
兒子“遲來的表達”也令陳惠蘭記憶深刻,“高三時他有次數學沒考好,他爸爸說了些重話,孩子當時沒什么反應,我們也就沒放在心上。”但沒想到,直到一年后的大一暑假,兒子才坦言爸爸的那次批評令他受傷。
陳惠蘭說,作為雙教師家庭,她和丈夫特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沒想到還是在無形中傷害了兒子,孩子的這份表達竟隔了這么久,“不知道他憋得有多難受,希望他以后也能跟我們及時表達出來”。
然而,“要表達”也須“會表達”。在向記者講述時,不少學生都能以“我”開頭表達情感訴求,坦誠而真摯。但當他們復盤與父母的聊天記錄時,發現雙方無不以“你”開頭,指責對方的過錯與傷害。
汪冰指出,溝通中的沖突就像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水面下隱藏的往往是沖突的原因,是雙方受到的傷害、失落的情緒以及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昂⒆酉矚g逞強,父母也喜歡逞強,雙方都不會示弱,都表現出自己最強悍、最負面的一面,不想被對方看見自己的軟肋!
他建議,改善溝通技巧,可以將“你不要自作主張”換為“當你自己做決定時,我感到有些擔心,因為我希望能幫上忙”,將“你不用管”換為“我想先試試自己去解決”,將“你出去為什么不報備”換為“我很擔心你的安全”……汪冰說,示弱不是丟失個性,只是“把我的感受告訴你”,“當父母與孩子都能成為對方的容器,接住彼此的情緒時,大家都有釋放的空間了!
汪冰也希望大家能意識到溝通的目的:“溝通不是為了論輸贏對錯,也不一定是為了達成一致,而是為了了解彼此的想法。”
。☉茉L者要求,黃藝寧、陳惠蘭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蔣繼璇 記者 郭韶明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