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善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國青年網

新聞

首頁 >> 國內 >> 正文

來自西部計劃服務新疆專項志愿者的系列故事(之一):有一種情懷難以割舍

發稿時間:2024-10-11 06:28: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青春中最堅定的注腳

  2017年留疆西部計劃志愿者 楊曉華

  我畢業于廣東工業大學,現任喀什市和諧街道辦事處綠水社區黨支部書記。3次進疆、兩次參加西部計劃、一生留疆建設——是西部計劃將我帶到了這里,留在了這里。

  初遇新疆——堅定選擇。剛踏入大學校園我便暗下決心,要投身到西部地區開放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去。抱著這樣的夢想和初心,我參與了西部計劃,成為了千萬西部計劃志愿者中的一員,被分配到喀什地區伽師縣工作。

  這是我與新疆的初次相遇。2018年寒假,正遇村里孩子無人看管、無人教育的問題,我們組織了返鄉大學生為孩子們授課。在課堂上,我看著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和被凍得通紅的小臉蛋,毅然決定和孩子們待在一起,留在這里過年。

  課堂不僅為孩子們帶來了知識,也點燃了他們的夢想,每當我講起大學的生活、祖國的繁華,孩子們充滿向往,我告訴大家“將來我會在大學等著你們”。針對當地青少年發展我們還做了很多事,如義務輔導功課、開展興趣培養、組織社會實踐等,努力引導更多青少年成長為建設美麗新疆的新力量!這一年,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身邊干部的赤誠奉獻、鄉親百姓的淳樸善良、實現建設西部地區理想的成就和感動,讓我知道,參加西部計劃,投身到新疆服務工作,這一步我走對了!

  再遇新疆——傳承精神。服務期結束后,我回到學校讀研學習,在新疆的經歷是我最寶貴的財富,我要把在新疆的成長與感動分享給更多人。宣講會上,許多同學被西部計劃志愿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深深感染和吸引,身邊也有不少同學告訴我想到新疆來。利用假期,我組建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終于我又回到我魂牽夢縈的新疆了!再遇新疆,我們有了更深的感觸——我們與9位不同領域的西部建設者深入交談,其中有主動發表署名文章維護新疆形象的留疆志愿者馮卓怡、有25年義務輔導2000多名孩子的“拾荒老師”潘玉蓮……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扎根邊疆、舍家報國的堅守與奉獻。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始終在我耳邊縈繞。2021年研究生畢業,我決定再次參加西部計劃,到廣東山區支教一年,第二次參與西部計劃,我身上更多了一份特殊的使命感,要把“馮卓怡”們、“潘玉蓮”們的精神傳承下去。我深知服務邊遠地區的發展,需要久久為功、接續奮斗,我愿意成為這種精神的繼承者與踐行者。

  扎根新疆——堅守信念。2022年7月,通過內招生招錄,我第三次回到了新疆,5年3次進疆,終于扎根于此,兌現了初遇新疆時“學成歸來,建設新疆”的諾言。從第一次踏進這片土地開始,我就已把自己的青春年華與新疆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從基層黨建到群團工作,從紀檢巡視到社區治理,組織給予了我鍛煉成長的平臺,在崗位上,我積極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及、社區培訓,撰寫文字材料等。我的成長離不開組織的培養和關愛,離不開同事的幫助和關心,更離不開萬千同路者的共鳴和支持,西部計劃已成為我的青春中最堅定的注腳,最無悔的選擇。留在新疆、建設新疆的信念也更加堅定。7年前,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持著我說服家人來到喀什,支撐我一次次投身邊疆建設,也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無數我們這樣的“新”疆人留在新疆。他們是把青春留在了沙漠邊緣和高原縣城的塔什庫爾干縣干部——2011年志愿者王小剛;是矢志奉獻喀什教育事業的小學教師——2006年志愿者房永燕;是駐村7年,帶領村民摘下貧困“帽子”的2013年志愿者侯朋;是救助維吾爾族老人,獲評“伽師縣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的2021年志愿者王錢珍……現在,我所在的喀什地區有2300余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于各基層崗位,他們像當初的我們一樣,懷著服務新疆、建設新疆、扎根新疆的熱忱,在各級黨委的關注支持和團委的關愛指導下,正在新時代新疆蓬勃發展的廣闊天地中奮力生長、積極作為。

  ---------------

  邊境線上也有家的溫暖

  2023年西部計劃志愿者 高潮

  大學畢業后,我和各位志友們在“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喚中,堅定選擇,踏上征途,來到新疆。在崗前培訓后,我來到了祖國邊境一線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

  校門前的一行字吸引著我的注意——“克州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包校試點學校”。原來,2022年謝依特小學已成為克州首所由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試點學校,全校教育教學任務由西部計劃志愿者接管。那一刻,青春的力量在我心中具象化了,很榮幸我也即將融入并成為他們。

  隨著時間推移,我慢慢了解了謝依特這片荒涼而光榮的土地。我在村里聽到最多的故事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防”。村里一個個護邊員在海拔4000多米的中吉邊境線上巡邏踏查、衛國戍邊,而我有幸為這些無名英雄的后代傳道授業。我時刻激勵自己,護邊員能夠始終不渝堅守在祖國最偏遠的邊境線上,我也要堅守在祖國最基層的教育事業上。

  第一次站上講臺時的場景和細節仍歷歷在目,二年級的孩子們乖巧地端坐在課桌前,一雙雙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靜靜地望著我,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們對我的需要和信任。決心催生壓力,壓力化為動力,講好每一堂課成為我的小目標。我和小伙伴們主動聯系優秀教師討教經驗,加班加點進行教案設計,開展公開課講課評課,最終找到了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

  為了豐富課外活動,我們充分發揮志愿者老師們的專業能力和個人特長,開辦了數學競賽、鼓號隊、足球等興趣班;為了滿足學生節假日的求知欲,我們開創了預約授課機制,部分學生在周末都會自愿來校和我們一同學習;為了轉變平時工作繁忙的戍邊員家長們的認識,學校和村委會通過家訪、成立學校家長委員會等措施,使家長們進一步重視子女教育,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們對我們的工作也愈加肯定和支持,穿在我們身上的志愿紅成為他們最熟悉的符號,總是遠遠地就喚我們一起去家里吃飯,在邊境線我們也有了家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在包校支教工作開展兩年后,學校學生成績在我們的努力下有了質的飛躍,學生成績優秀率、及格率、準點到校率以及校內使用國家通用語言交流覆蓋率大幅提升,多個班級成績進入全市前十,實現了考取內初班從無到有的突破。這所試點學校的變化受到更多人關注,同時,在我們的影響下,克州相繼又有14所學校成為西部計劃志愿者包校支教的學校,現在全州共有372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在校服務。

  目前謝依特小學有16名西部計劃志愿者選擇繼續服務第二年,甚至是第三年。今年7月結束服務的學長學姐們,在離開時的不舍我都看在眼里。我現在所帶班級是三年級,我多么希望能夠陪伴他們到畢業,和他們分享考上目標學校的歡喜。劉慈欣在《鄉村教師》中寫道“我們也愿以真知灼見貢獻社會,至于力量大小,我們暫且不論,或深或淺,喚醒也好、改變也罷,總是會雁過留聲的。”我們都很愿意扎根在新疆這片土地,希望我們這群飛雁能在這廣闊天空留下更多“回聲”。

  巡邊者日夜踏查,代代堅守;教書者日夜伏案,新舊傳承。祖國邊境線需要人民的守護,這里的孩子們也需要良好的教育去展望更美好的未來,我愿用微薄但源源不斷的力量,用愛和知識照亮孩子們的成長之路,為我們的邊疆教育事業奉獻青春、貢獻力量!

  ---------------

  有志者奮斗無悔

  2024年西部計劃志愿者 楊曉亮

  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斗無悔。研究生入學后,我主動申請暫停學業,毅然報名了北京大學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只因為我一直記得“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就像一顆種子,一直種在了我心底。終于,這顆種子萌發了,我踏上一路向西的火車,經過4200多公里的跋涉,最終抵達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

  我每天面臨的是緊張忙碌的機關工作,除了撰寫材料,還會做一些公文流轉、調度推進、總結匯報等方面的工作。這份工作看似件件枯燥乏味,實則攸關民生。深究工作脈絡,我看到的是兵團人身上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探究兵團歷史,我感悟到的是兵團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光榮傳統。

  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崗前培訓參觀沙海老兵精神紀念館時,那生動鮮活的口述史,“因為一道特殊的命令,這些剛從戰爭硝煙中走出來的軍人,征塵未洗又向荒原挺進,就地轉業屯墾戍邊,把根深深扎在昆侖山下、大漠腹地,把一生獻給了祖國邊疆……”老一輩兵團人像大漠胡楊一樣把根深深地扎在這里,一輩子默默守護著我們腳下這片熱土、把曾經的茫茫沙海變成了軍墾新城,老軍墾們的事跡也讓我對“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扎根新疆、熱愛新疆、屯墾戍邊”的老兵精神的時代內涵和強大力量有了具象化的認識。

  站在歷史面前,我不禁思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是選擇“安逸”“躺平”碌碌無為終其一生,看著先輩們的“功勞簿”無動于衷?還是選擇繼承先輩革命意志,勇挑歷史重任,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這個答案,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中找到了。在《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書中總書記用“過來人”的經歷經驗,倡導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他說:“無數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在十四師的這兩個月里,總書記的教誨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我,鞭策、激勵著我努力前行。

  與此同時,在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的熏陶下,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體悟到中國青年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更加堅定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和決心。

  作為新時代志愿西部、奔赴邊疆、衛國戍邊的熱血青年,不管是十四師709名“沙海新兵”,還是全體6093名在崗兵團西部計劃志愿者,我們要始終向革命先輩、時代英雄們致敬看齊,以實際行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投身到中國式現代化兵團實踐中去。

  3年后,我也將選擇再次奔赴邊疆,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華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屬于自己的別樣人生!

  ---------------

  實現夢想的同時竟然也收獲良緣

  2022年西部計劃志愿者 徐燦

  我是2022年西部計劃志愿者徐燦,現服務于皮山縣。2022年7月,當我終于有機會能夠實現高中時就立下的要去偏遠山區志愿幫扶的夢想時,我告別了父母與師長,來到了新疆,渴望一睹“長河落日圓”的壯美。但初到皮山,瞬間把我拉回現實。對于一個從小一直生活在江南水鄉——安徽無為的我,之前去到最遠的地方也是在省內。在新疆,剛開始遇到了很多困難,飲食不習慣,氣候不適應,甚至簡單的走訪入戶,也因為語言問題,都沒辦法溝通,用安徽方言表達我當時的心情,就是“我搞傷的了”。

  當組織交給我一項負責皮山縣100名少數民族青年農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以下簡稱“國通語”)培訓的任務時,我是困惑和不解的,國通語難道不是我們每個人從小開始就會的嗎?但直到我從這些學員口中聽到堪比安徽方言還難聽懂的國通語時,我意識到,對于這些少數民族青年農牧民來說,掌握國通語,不僅意味著他們能夠更順暢地溝通交流,更意味著他們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去點亮自己的未來。

  我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訓工作中,從普通話拼音的基礎教學到日常會話的實踐,8個月的國通語教學,我見證了越來越多的學員成長與進步,有的學員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帶領鄉親們共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還有的學員成為村級國通語志愿老師。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與感動的,是皮山縣賽圖拉鎮的一名護邊員,那天他拿著一個嶄新的記事本,對我說:“老師,能不能幫我看一下我這幾個字寫得規范嗎?”我看見記事本扉頁赫然寫著“國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這9個大字。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觸動。這名護邊員家里三代都從事護邊工作,守護的正是當年陳祥榕、肖思遠等4名烈士英勇犧牲的地方。

  隨著培訓圓滿結束,緊接著第三屆新疆南疆社會面青年國通語大賽籌備工作開始了,我一邊動員之前培訓班的學員們積極報名,一邊在各處“招賢納士”,尋找國通語好的青年參賽。這時,我遇到了古麗蘇姆。她在村中用流利的國通語向即將步入大學的皮山縣學子們宣講黨的助學政策,這一幕讓我難以忘懷。當得知她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后,我當即邀請她成為我們參賽隊伍的指導老師,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們在一起熬夜給選手改稿子,一起討論著新疆會越來越美好的話題,而我們的隊伍也不負眾望贏得了大賽的“雙冠王”。日久生情,我們彼此產生好感,我也拿出教授大家國通語的勁頭開始勇敢地追求她。如今的我們,在雙方家長的共同見證下,已經幸福地訂婚了,成為當地民族團結的佳話。她還給我取了一個維吾爾語名字——“伊爾凡江”,寓意著智慧與學識。

  我很珍惜這個名字,它如同我在這片土地上播撒的希望與夢想,也是我與當地青年朋友們深厚感情的美好見證。而我也給古麗蘇姆起了個名字“美盼”,取自《詩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寓意美好之期盼。

  如果沒有西部計劃,我不會來到新疆,如果沒有國通語培訓和大賽,我更不會認識古麗蘇姆,也不會有這段美好的姻緣。語言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不同的文化和心靈;它像一把鑰匙,開啟著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希望今后我們越來越多的西部計劃志愿者都參與到新疆推廣國通語的工作中,讓更多的新疆青年朋友能借助語言的橋梁走出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希望越來越多像我一樣來到這里的青年,通過新疆各界“筑巢引鳳”政策支持,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

  “育人”也是“育己”

  2024年西部計劃志愿者、北京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新疆分團團長 錢龍

  我現在服務于烏魯木齊縣廟爾溝中學。

  參加研支團,是一場青春的接力賽,更是一次堅定而無悔的選擇。新疆分團是北大研支團的招牌,聽聞了學長學姐們支教新疆、服務西部的故事后,我深受觸動,心中也埋下了一顆赴疆支教的種子。今年7月,我和5位隊員接過研支團的旗幟,來到烏魯木齊,成為廟爾溝中學的支教老師。

  對我們而言,這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服務基層教育、感受祖國發展的契機。在這里,孩子的向往、家庭的期盼,以及北大的教育,讓我們意識到,支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光榮與責任,也是我們堅定無悔的選擇。

  參加研支團,是一次深化校地合作、傳承北大精神的生動實踐。廟爾溝中學的學生多來自農牧民家庭,家庭對孩子的幫助有限。一位哈薩克族父親曾對我說,“我們沒有能力,只能讓孩子長大。孩子的未來,只能靠她自己。”我們一直在思考,研支團能做些什么?改變些什么?為此,我們將北大資源引入中學,創辦了一系列品牌活動,得到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認可。比如說,我們創新開辦“南山新燕”家庭教育論壇,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成長,每期超500戶家庭參與其中;創辦校刊《松韻·燕語》,組建校園志愿服務隊,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志愿精神。

  在這些活動的影響下,家長們更加關心孩子的成長,學生們也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煥發出了別樣的學習熱情。一名學生對我說:“老師,我以后一定要考到北大。”他們的夢想已定,而我們,要給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

  然而,一年時間太短,我們也希望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之中。為此,我們聯合北大教育學院的專家教授,走訪考察學校,對學生的成長實施長期跟蹤調研,尋找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探索當地的實際教育規律,力圖為廟爾溝中學乃至更多的鄉村學校提供有益的幫助。

  參加研支團,是“育人”也是“育己”,是一堂教學相長的實踐課程。在他人看來,北大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理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們也曾一度認為,到這里我們只管教書,沒有什么需要學習的。然而,當我們走出象牙塔,踏上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時,才知道,自己所知所聞不過是滄海一粟。這里的孩子純粹、樂觀,他們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染著我們向善向上;扎根廟爾溝中學的老師,堅守平凡崗位,數十年如一日地教書、育人,教會了我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平西梁村上下一致,投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事跡,深刻闡明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引領我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我們服務的廟爾溝中學,只是研究生支教團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整個新疆,共有來自全國5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研支團老師,在沙漠腹地、在邊境城市、在天山南北,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為孩子們的未來成長發光發熱,為祖國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在新疆這片熱土上書寫著代代傳承的詩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在西部地區生活過,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識,那里的發展需要人才。”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堅定不移扛起支教服務的旗幟,把北大特有的紅色基因和家國情懷內化為支教奉獻的前行動力,用知識和力量點燃祖國西部邊陲的希望之火,讓青春在新疆這片熱土上熠熠發光。

責任編輯:白珂嘉
 
大发888官网df888| 百家乐断缆赢钱| 百家乐官网出千的高科技| 德州扑克 大小| 大发888娱乐城注册lm0| 海尔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网上赌场| 大发888娱乐城安装| 大发888亚洲游戏下载| 大发888为什么这么卡| 六合彩聊天室| 博彩网址大全| 来宾市| 百家乐官网娱乐城优惠| 百家乐官网波音平台开户导航| 百家乐官网顺序| 百家乐官网游戏开户网址| 百家乐平台是最好的娱乐城| 百家乐制胜秘| 上海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金榜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威尼斯人娱乐场 赌场网址| 衢州星空棋牌下载| 线上游戏| 百家乐官网有真假宝单吗| 百家乐官网在线娱乐平台| 百家乐官网大娱乐场开户注册| 百家乐官网如何看| 真百家乐官网游戏| 博九百家乐娱乐城| 百家乐只打闲打法| 百家乐博欲乐城| 全讯网址| 明升国际娱乐城| 网上百家乐官网娱乐网| 菲律百家乐太阳城| 大发888博彩官方下载| 澳门百家乐官网赢钱秘诀| 立博百家乐游戏| 查找百家乐群|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