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國際”視野看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變化會發現,平視世界的一代,正闊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近年來,在國外大學畢業活動中,中國留學生的“顯眼度”越來越高。他們有的身著帶有中國風設計元素的服裝接受學位授予,有的帶著五星紅旗出席儀式,有的在畢業演講中介紹中國立場、傳播中國故事。這背后,既源于年輕學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欣賞,也流露出他們高漲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信。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歷史無數次證明,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只有國家強盛,個人才能獲得豐富、公平的發展機遇。中國年輕人在國際交往交流中表現積極,不僅是愛國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對于國家發展、民族利益的理性抉擇。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利益交匯、命運交織、休戚與共,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無論是應對危機,還是共創未來,人類都需要同舟共濟、團結合作。這決定了中國年輕人平視世界,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維護國家利益,不只是為了追求獨善其身,更要努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多貢獻。總而言之,堅持兼濟天下的世界胸懷,同樣是踐行愛國主義的方式。
抗戰時期,毛澤東對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關系有如下精辟論斷:“中國共產黨人是國際主義者,他們主張世界大同運動;但同時又是保衛祖國的愛國主義者,為了保衛祖國,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一百年來,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以自強不息的奮斗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將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我們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作為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中國堅定做動蕩世界中的穩定力量,中國人民弘揚愛國主義也理所應當地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堅持開放包容、公平正義、和諧共處、多元互鑒、團結協作。
這一代厚植愛國情懷的中國年輕人,擁有開闊的眼界和豐富的學識,有意志、有能力、有條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在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中拉青年發展論壇等國家論壇會議中,中國青年積極推動人類文明互鑒,發出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青年聲音;在重大國際賽事中,無論是中國主場比賽,還是境外比賽,中國的運動員和青年志愿者都能用擁抱傳遞友誼、跨越隔閡,共同搭建“一起向未來”的橋梁……中國青年與世界各國青年風雨同舟、守望相助,努力呵護好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中國青年在參與全球治理、“感受世界韻律”的同時,也展現青春擔當、“揮舞中國節拍”。頭戴藍盔的青年軍人閃耀聯合國維和行動戰場,傳播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文化,搭建了友好交流的橋梁,還有一些青年把中國在脫貧攻堅、農業發展、綠色發展等領域的經驗推廣到世界其他地區。為了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國青年廣泛宣介中國方案,傳播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真正的愛國者,從來都是通過理性和負責任的言行,促進國家進步和世界繁榮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要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尊重各國歷史特點、文化傳統,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善于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今天我們弘揚的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更不是宣揚對某個國家的仇恨;不是蹭愛國流量,更不是以愛國之名加劇矛盾、撕裂社會共識。
一個國家的進步,鐫刻著青年的足跡;一個民族的未來,寄望于青春的力量。作為人世間最樸素的情感,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今天的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中國青年弘揚愛國主義要自覺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準確把握人類發展的潮流、世界發展的格局,涵養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態,在愛國的同時推動文明互鑒、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
青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