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從美國舊金山駛向中國香港的輪船“克利夫蘭總統號”航行至接近亞洲的海域時,船上的中國留學生聽到廣播里正在介紹新中國的國旗。這些激動的年輕人,包括25歲的梁思禮,想到一個別出心裁的慶祝方式:做一面五星紅旗。沒有紅布,他們便找來一塊白布和一瓶紅墨水,用紅墨水把布染成紅色,接著用黃紙剪出5個五角星貼到上面。簡單而樸素的慶祝,因懷著對祖國的美好祝愿,變得神圣而振奮人心。
如今,如“朝日初升”的新中國迎來她75周年華誕。歷史的長河奔涌向前,青年對祖國的摯愛之情因具體語境和表達方式或有不同,但這深沉而持久的情感,始終流淌在一代代中國青年心間。愛國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一種情不自禁的本能,更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無論國家正遭遇苦難、經歷曲折還是蓬勃發展,一代代青年總是堅定地站在祖國這一邊。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便是他們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
猶記得,神州陸沉、民族危亡之際,正是一群有理想有血氣之青年,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緊跟著中國共產黨打破一個舊世界;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廣大青年始終堅信“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為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面貌勇挑重擔;在改革開放這一歷史轉折之際,青年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在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上勇立潮頭,主動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潮……如果要問一代代青年挺身而出有怎樣的共同行動邏輯,“國在心中”便是最為統一、最不需要解釋的答案。
回首新中國成立75年的歷史,諸多爬坡過坎、“變不可能為可能”的故事,總會讓人不由感嘆愛國情感所蘊藏的巨大力量。面對敵我力量懸殊、嚴寒艱苦的作戰條件,中國人民志愿軍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以“謎一樣的東方精神”打敗對手;當中國人在西北大漠里豎起第一座發射架時,西方一些發達國家認為那是開玩笑,直到“兩彈一星”震撼世界;在非洲國家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這條在法國人看來“不可能修成的路”,在中國的年輕建設者手中一步步變為現實……當愛國成為一代代青年不可撼動的精神內核,韌性、勇氣、堅強、創新等青春潛力皆會被激發出來,形成勢不可當的強大力量。
災難危局之際,愛國情感支撐年輕人迎難而上、挺身而出。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新冠疫情……一次次突發災情險情,中國青年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意志,抒發著對祖國最深沉的熱愛。從嚴正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到面對干擾奧運圣火傳遞時用身軀守護“祥云”火炬,為了維護國家尊嚴,中國青年始終沖鋒在前,不屈且無懼。
在更多歲月靜好的時刻,每一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的青春壯行、每一個不覺吟唱愛國歌曲的瞬間、每一名青年志愿者做出的凡人善舉,都是鮮活而具體的愛國表達。愛國主義的實踐路徑是多元的,愛國之心無分大小,那些對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對祖國山水的無限依戀、對愛國志士的致敬、對危害國家行為的憤怒、對國家成就的自豪……共同匯聚成壯麗澎湃的愛國大合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成為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
相應地,國家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也反映在青年對于愛國的理解認知上。有學者指出,新時代青年的愛國情感正逐漸從“外顯自尊”向“真實自豪”轉變。伴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跨越,90后、00后不僅享有較為豐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到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從疫情中書寫青春韶華,到聞“汛”而動、用年輕的生命完成最后的托舉;從攻堅克難、向“卡脖子”技術不斷進發,到自信、從容地參與全球治理;從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山河大地,到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新時代中國青年以昂然之姿奮勇向前,更豐富地展示了愛國的情感層次,更堅定地守護著愛國的責任擔當。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愛國是中國青年永恒的精神底色,也必將在新征程上閃耀新的光芒。國家前行的方向,便是青年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把愛國之心更好地化為報國之行,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就是這一代青年對如何愛國的回答。
青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