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海南省瓊海市,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內的花朵風機。花朵風機用來收集風能,是島內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之一。視覺中國供圖
3月29日,海南省瓊海市,博鰲近零碳示范區。視覺中國供圖
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有多“綠”?
會場內,多個分論壇議題含“綠”量十足,涉及應對氣候變化、零碳電力系統建設、“一帶一路”綠色投資等,多位嘉賓為綠色行動出謀劃策。會場外,接送與會人員的車輛均為新能源車,給年會所有場館供應綠電的,是博鰲東嶼島上的陽光與海風。
多年參會的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注意到,東嶼島上的廚房已進行電氣化改造,炊事設備由燃氣灶改為電炊事爐灶。這意味著一天能減少7.5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年會是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啟動運行后的第一屆年會。”在3月29日的年會閉幕新聞發布會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介紹,年會通過綠色搭建、綠色用品、綠色交通、綠色互動、藍碳抵銷等多種方式促進節能減排,“經過初步的核算,本屆年會實現了碳中和辦會的目標”。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分院公布的數據顯示,博鰲近零碳示范區通過“源網荷儲”的新能源自供給體系,全年生產的綠電既可以滿足約1700萬度的用電需求,又有1500萬度剩余綠電可以上網,預估每年可儲備約7720噸負碳。
“哪個國家都不應該猶豫,每個人都要參與進來”
“我們已經進入到全球所有國家都要實現碳中和能源轉型的時代,哪個國家都不應該猶豫,每個人都要參與進來。”本次年會期間,新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多次呼吁,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是一部分國家,而是所有的國家都采取行動”。
他認為,2015年《巴黎協定》的達成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成就,“不僅重申了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定的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原則,最重要的是它確立了以國家為基礎、自上而下的所有國家都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
博鰲亞洲論壇旗艦報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已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價格危機和物種滅絕的風險進一步加劇。2023年年底結束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根據《巴黎協定》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進行首次“全球盤點”。盤點結果表明,要實現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當前所有氣候行動領域的進程都過于緩慢。
“氣候危機給我們應對的時間不多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委員馬蔚華在給出建議前,先列舉了一組數據:全球氣溫在朝著本世紀末升高3攝氏度的方向行進,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屆時會發生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10米左右,世界會迎來26個臨界點,其中有5個致命臨界點。
“必須行動”。他強調,“雙碳”是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社會變革,影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全社會都要適應這個方式,“減碳才能變成行動”。
對于當前面臨的挑戰,馬蔚華直言“氣候投融資的資金缺口太大,有的金融機構或企業沒有(參與)氣候投融資的強大推動力”。
就中國的數據來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預測,我國實現碳中和愿景總資金需求規模將達約139萬億元,年均需求約3.5萬億元,長期資金缺口在年均1.6萬億元以上。
“氣候投融資用量大、時間長、收益少,因此金融產品的創新很重要。”此前擔任招商銀行行長時給光伏企業貸款的馬蔚華說,要解決投資人擔心的問題、最大限度調動積極性,就要分散投融資風險,不僅要有債務工具,“還要建立混合型的融資工具,包括保險類的、衍生類的”。他還建議,將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與碳排放掛鉤,讓銀行根據碳排放提供相應的貸款利率。
“全球多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數量占比都超過90%,必須解決它們減碳的內生動力問題。”馬蔚華說。
能源轉型“先立后破”
融資、創新、合作……圍繞全球零碳發展,多個關鍵詞串聯起綠色行動方案,其中不乏中國思路與東方實踐。
在談到如何有序推進零碳電力轉型時,周小川用“先立后破”加以概括,“首先把可再生能源培養起來”,再引導其逐步替代傳統能源。在分析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參與綠色投融資遇到的挑戰時,他又一次提及“先立后破”,“建議部分國家率先發展低碳零碳,再過渡到淘汰高碳,如果一開始就淘汰高碳,可能會遇到很多阻力”。
“先立后破”也是具備東方改革思維的方法,是中國今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之一。
在周小川看來,零碳電力系統在共建“一帶一路”綠色項目中具備先“立”的可能性。“電力系統是應對氣候變化相對容易的領域之一,因為全球接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于電力系統。中國在電力系統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更大的作用。”
他注意到,越南等很多國家仍面臨缺電問題,“經常拉閘限電”,“這意味著這些國家需要加快速度發展可再生能源或零碳排放電力,需要對電力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周小川說。
實際上,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內,不少外國政要把綠色投融資的呼聲帶到了博鰲。
首次參會的卡洛斯·愛德華多·恩里克斯·凱塞多是哥倫比亞交通部副部長,他用28張幻燈片講述了哥倫比亞有哪些綠色項目正在尋求投資,如鐵路、建筑等。他說,去年哥倫比亞吸引的外國投資同比增加超過20%,主要在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去年10月,中國和哥倫比亞達成12項合作協議,包括經濟、技術、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同時,兩國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還簽署了《關于促進產業投資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將有助于提升兩國綠色投資合作水平”。
同一現場,全球綠色增長研究所總干事弗蘭克·瑞斯伯曼分享了一組調查數據:去年,流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資金中,有三分之一的資金“比較綠”,如流向埃塞俄比亞、老撾的綠色交通、綠色能源項目。
“當我們問成員國是否希望在未來十年有更‘綠’的項目時,他們都說‘是’,有80%的受訪者表示很期待共建‘一帶一路’有更多綠色項目。”在弗蘭克·瑞斯伯曼看來,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可以為其他亞洲國家提供借鑒,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技術、融資方面加強綠色合作,有助于這些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1年開始,共建“一帶一路”的目標進一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特別是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說。
技術賦能成關鍵
從發展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到應用柔性電網和智慧配網提高電網的效率和可靠性,在資金支持之外,技術賦能成為實現零碳未來特別是零碳電力的關鍵。
《報告》顯示,新興技術爆發貫穿電力生產、輸配、存儲與消費。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電力系統都有機會獲得數智化技術賦能。
德勤中國副首席執行官、首席質量與轉型官劉明華以亞洲為例說,一方面光伏、風電、儲能等新能源技術在政策、資本、應用的推動下加快迭代的速度,帶來了更加安全、更加經濟、更加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技術為新一代電力系統全面賦能,提高零碳電力的可靠性、靈活性并大幅提升用戶的體驗。
《報告》顯示,在亞洲,電力供應側將持續加大清潔發電能源開發力度,預計到2060年亞洲電源裝機規模較2020年增長約3倍,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占總裝機的比重將超過70%,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10億千瓦。與清潔資源本地開發、本地利用發展模式相比,電網實現互聯互通將有助于提高清潔電力比重,節省清潔發電及儲能投資。
“2023年,亞洲是全球對于清潔電力投資最熱門的區域,占了全球清潔電力投資的一半以上。同時,亞洲各國在關鍵技術領域各有所長,應用場景非常廣闊。”劉明華期待,未來亞洲各國進一步擴大零碳電力關鍵技術的投資,加強合作對話,攜手邁向零碳電力新時代。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直言,應對氣候變化不完全是燒錢的事兒,“在投入后,不管是科技的投資、產業的投資還是應用的投資,都應通過科技進步來回報投資人和金融機構。”
這位創業者親歷我國光伏產業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參與并見證了中國光伏行業第一項國際標準的制定。他說,技術創新是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企業)什么費用都可以砍,不能砍研發投入。”
“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是靠技術的發展,比如光伏跟風能。”在劉振民看來,如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光伏和風能成為可能,中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中國企業通過技術開發,把成本降下來了。”但他同時表示,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技術還差一步,比如氫能技術,“很多國家都搞氫能(技術創新),氫能技術是不成熟的,成本很高,安全性問題還沒有解決。”
他還提到以技術創新降低減碳成本,各國合作是基礎。“如果西方國家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進行脫鉤,就意味著全球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20%,意味著6萬億美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 任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