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 朱彩云
一份題為《全球自貿區(港)伙伴關系倡議概念文件》的材料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期間被公布,它將在未來促進全球自貿區(港)之間信息共享和相互學習,最大程度凝聚共識,放大合作效應。
今后全球自貿區(港)伙伴將如何合作?重點領域在哪里?《全球自貿區(港)伙伴關系倡議概念文件》給出了最新的指導:將重點在互聯互通、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產業融合、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六個領域展開合作。
就在去年,海南宣布開始實施“全球自貿區(港)伙伴計劃”,拓展國際經貿合作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全球自貿區(港)“朋友”越來越多,交往越來越密。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上,海南自貿港聯合境內外25個自貿區(港)共同發起《全球自由貿易區(港)伙伴關系倡議》。最新的數據顯示,一年來,該倡議的伙伴已達到32個。
今年,圍繞“伙伴開放合作”主題,博鰲亞洲論壇第四次在年會框架下舉辦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重點探討“構建全球自貿區(港)伙伴關系”“推進全球自貿區(港)合作”“全球自貿區(港)擴大制度型開放”等議題。
海南省省長劉小明在論壇上強調,合作共贏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主旋律,盡管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各國攜手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應對經貿領域風險與挑戰的共識和愿望依然強烈。海南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擴大制度型開放,為世界經濟全球開放發展注入信心和活力。
劉小明進一步指出,“伙伴、開放、合作”三者相輔相成,形成統一的價值體系。海南自貿港將以互信為基礎,構筑公平、開放、透明的經濟秩序和商業環境,為合作伙伴提供開放的市場和合作共贏的機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也在論壇上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愿與全球自貿港加強合作,共同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他提出,應進一步加強信息共享和監管合作,提高貿易效率,降低貿易成本。
對于自貿區(港)當前如何更進一步這一重大課題,參與討論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建議,可以從海南自貿港開始,更加開放,試行港幣在海南島流通,這樣就能實現兩地的互利互補。他還建議,自貿區(港)要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醫療等方面大膽探索。
商務部自貿區港建設協調司副司長何詠前在論壇上認為,作為中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自貿試驗區(港)取得的經驗和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接下來還將突破、提高,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港),為全球貿易合作提供中國智慧。
當天的論壇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事務官員王大為解讀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中國自貿試驗區在促進制度創新、產業轉型和南南合作中的作用》報告中文版。報告認為,自貿試驗區(港)是中國獨特的創舉,加速了中國的開放和改革,有效推動了政府服務的改善和營商環境的優化,助推了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了外商投資的增長。
根據王大為的分析,中國建設自貿試驗區(港)有更寬廣的政策范圍和總體目標,也就是通過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它的特點首先是制度創新,特別包括改革行政體制,提高公共服務,以此來對標國際市場經濟標準。第二個特點則是推動產業創新和產業轉型發展,包括推動先進制造業、智慧制造以及綠色制造業發展。”
王大為說,在過去10年中,中國自貿試驗區(港)總共實行了超過3400項的政策舉措,其中超過300項被復制到全國各地,在制度創新方面成果斐然。同時,自貿試驗區(港)與其他的改革開放戰略如“一帶一路”等協同作用,拉近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