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典:以中醫館為載體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發稿時間:2024-03-16 06:23:00 作者:沈杰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王學典 受訪者供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長期關注中醫藥的傳承,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的提案就與中醫藥緊密相關。
日前,王學典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獨家專訪。他建議,要以中醫館為載體,開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新局面;加強中醫藥國際傳播,助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近來,王學典一直在思考還有哪些新的載體能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亟待改變思路,應對變局,開拓新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多來,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了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中醫藥內容已納入16個自由貿易協定,建設了31個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
王學典表示,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等已將中醫藥海外傳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圍繞“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和走向世界”作出一系列全局性、戰略性、保障性部署。
為什么要以中醫館為中華文化出海的“載體”?
結合自己平時生活體驗,王學典提到,在濟南當地有很多中醫館,也有較多研究中醫藥的從業者。“我和他們交流的時候就突然想到,中醫和中國文化關系極為密切,且部分中醫藥在海外接受度較高,那可以以中醫館為載體,讓中國文化‘借船出海’,傳播向全世界。”王學典說,他了解到,目前國外中醫診所越來越多,但還未和中國文化的傳播緊密聯結起來。
在他看來,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健康觀和方法論。
王學典提到,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歷史悠久,已取得巨大成就,“從魏晉南北朝、隋唐,中醫藥文化就已傳入韓國、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甚至一度影響到阿拉伯醫學”。
從文化層面,王學典認為,中醫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直觀的中國文化模型”。“中國文化很抽象,比如中國哲學,是一種整體性、綜合性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分析式的思維方式。”
在王學典看來,中醫帶有人文屬性,又有科學屬性。他提到,中醫的“望聞問切”、針灸等,展現了其技術性的一面,例如醫生通過觀察患者舌苔來判斷其五臟六腑健康狀況,通過在足部穴位施針,緩解身體其他部位的痛苦。
王學典表示,西醫治療急性病療效較好,而中醫的優勢在于治療慢性病、調理和恢復身體、預防疾病、養生等。“中醫藥源于豐富的臨床和生活實踐,海外民眾能通過臨床療效體驗和感受中醫藥文化,中醫館也成了更好的傳播載體。”
他指出,中醫藥作為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醫學科學,天然具備成為極好的國際文化傳播載體的條件。在“出海”過程中,異國他鄉的人們既能借助中醫解除病痛,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涵。
“我一直認為世界上所有成熟的文明,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醫學體系,中醫具備這樣的優勢,所以我們為什么不借助這條船搭載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這就是我今年兩會帶來這份提案的原因。”
近來,很多年輕人關注養生,尤其“上班族”下班后會選擇推拿、艾灸、針灸、穴位貼敷、拔火罐等中醫理療方式來調理身體;吃藥膳、喝養生茶等都成為社交網絡上的流行生活方式。
對此,王學典深有體會。他看到,人們日益認識到養生的重要性,年輕人格外注意養生。“‘中醫生活化’會成為一個大趨勢”。
“中醫本身就來源于生活,所以它容易被生活化。‘中醫生活化’是中醫發展的一條康莊大道,讓中醫得以被大規模地普及,我本人就有這個體驗。”王學典說。
為此,王學典建議,把中醫藥明確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最主要載體之一,借鑒建設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做法,在海外建設一批中醫館、中醫醫院等中醫傳播陣地,分區域、分國別制定中醫藥推廣策略和路徑。“通過幫助當地人治療疾病、維護健康,讓他們逐步感受、理解、接受蘊含在中醫之中的和諧平衡、天人合一等中國文化、中國智慧。”
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王學典建議,中醫藥大學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擴大招生,進行系統化教學,加強實習和培訓;國家對該大學生群體給予一定補助,扶持中醫藥人才的就業,大規模建立中醫館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