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帶來一線消息 “這個春天定將生機無限”
發稿時間:2024-03-12 06:25:00 作者:張藝 馬宇平 劉尚君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半個月前,甘肅積石山縣101所地震受損學校如期開學了。3月11下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積石山縣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馬秀英帶來了這個消息。
馬秀英還記得,三九天的積石山寒風刺骨。她所在的積石山縣人民醫院600多名醫務人員在震后半小時迅速到崗投入救治。此后的一系列時間節點她記憶猶新:震后9小時受災群眾吃到熱飯,10小時打通干線公路,15小時完成全面搜救工作,17小時通信全面恢復,19小時電網全面恢復,3天內完成帳篷臨時應急安置,10天內完成固定板房過渡安置。
患難相恤,積石成山。迷彩綠、消防橙、警察藍、志愿紅,構成了抗震救災的色彩。“積石山從地震廢墟中堅強地站了起來。”馬秀英相信,“這個春天定將生機無限”。
身著珞巴族服飾,全國人大代表、西藏隆子縣斗玉珞巴民族鄉鄉長扎西江村講述著一個邊境鄉的發展變化。
2018年,扎西江村第一次從拉薩趕到斗玉珞巴民族鄉,足足用了9個多小時,但這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從鄉里到拉薩走同樣的路線,他只用了5個多小時。
“道路交通的發展,讓基層的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出行的方便,也為邊疆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條件。”扎西江村說,219國道就從家門口穿過,斗玉、玉麥、扎日等邊境鄉鎮已成為游客的打卡地。鄉親們開起了民宿、餐飲店,吃上了旅游飯。如今的斗玉,水電路全通,隨著網絡設施的全面覆蓋,這個地處偏僻的小鄉村和全國人民實現了互聯互通。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在這個鄉村深入人心。扎西江村介紹,馬鹿、麂鹿、巖羊、猴子、狐貍等平時很難見到的野生動物,有時會跑到村莊周圍閑逛,有時會跑到田間地頭品嘗青稞小麥。曾經,珞巴族以刀耕火種、狩獵為生,如今大家越來越覺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要保護好自己美麗的家園。
全國兩會前,幾名學生找到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雅禮中學校長王旭說:“王老師,你馬上要去北京開兩會了,我們社團做了一些社會調查,有一個關于幼教和托育資源共享的建議,能不能也把我們的建議帶到北京去呢?”
王旭聽了之后非常感動。在他看來,孩子們在高中階段就關心群眾的生活,關注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這正是當代青少年應該有的樣子。
王旭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積極引導和栽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父母、老師應該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他們提供課程、搭建平臺,讓他們的興趣愛好變為人生發展的優勢,點亮職業希望。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結合個人經歷介紹,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復雜的、不確定的,單一的學科和專業往往很難解決問題。“但是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是用過去的知識教給現在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去解決未來的問題。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一些一般性能力,特別是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從而形成創造力”。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是讓學生參與更多高水平研究。
高松認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而高校是這三者最集中的交匯點。
去年,高松建議提高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的穩定性支持比例。今年他的建議是,對于競爭性的研究經費,進一步優化它的管理使用,從而更好地激發科研工作者和所在單位的積極性,推動產出更多前沿科學與未來技術。這既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又能促進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陶瓷之都景德鎮,一批手藝人通過技術創新使以前原料稀缺、價格昂貴的琺瑯彩進入平常百姓家。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美術家協會主席研究員于集華認為,陶瓷“走出去”,還需要重視瓷器的知識產權保護。
2020年,于集華向有關部門提出設立景德鎮知識產權法庭的建議,當年得到答復,第二年成功掛牌,為陶瓷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服中心社區經理錢海軍則在“代表通道”上說出了自己的夢想。
今年是錢海軍從事公益服務的第25個年頭。錢海軍注意到,住在城市老房子里的老人和殘疾人家庭,難以應付燈泡不亮、電路跳閘等突發問題。于是,他制作了500張名片,分發給有需要的群眾,為他們提供電力服務。在這一過程中,錢海軍還發現,殘疾人家庭的照明線路存在安全隱患,比例接近40%。面對大量的改造需求,他們成立了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開展“千戶萬燈”服務,已走過西藏、吉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區,行程23萬余公里,服務7萬多人。
明年,“千戶萬燈”品牌將滿10年。錢海軍的夢想是,希望自己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走遍祖國的山河。
“我會拎著工具箱走在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錢海軍說,“可能走著走著,我也會變老。那也沒關系,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
本報北京3月11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馬宇平 劉尚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