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養老問題備受關注。據官方數據,從2000年開始,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之后的20年,老年人口比重增速明顯加快。
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達到了2.97億,占人口的比重為21.1%,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17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4%,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應盡快建立城鄉居民長護險制度建設
近日,在總臺“兩會你我他”的互動頁面,很多網友關心長護險的問題。有關這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表示,應當盡快建立針對城鄉居民、而不只是城鎮居民的長護險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 孫潔: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廣落地試點落地的過程當中,我認為城鄉居民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也是迫在眉睫。目前49個試點城市只是面對的城鎮職工,廣大城鄉居民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我建議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特別是轉移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財政補貼,轉移出來10塊錢或者劃轉10塊錢來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的統籌基金。然后城鄉居民個人再交10塊錢,通過20塊錢來建立城鄉居民的長期護理保險基金,來短時間內盡快地建立起這樣一項制度,能夠覆蓋城鄉居民當中的重度失能老人。如果這一舉措能落地的話,能夠較大程度緩解城鄉居民失能老人家庭的照護負擔,更重要的是對農村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實現鄉村振興,無疑都會起到較大的推進作用。
健全機制 完善評估 加快老舊電梯改造
有網友說:我們樓里電梯20年了,最近幾年經常出問題,很危險。說了好多次要換電梯,后來都不了了之了,到底應該怎么辦?
全國人大代表 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 韓永生:目前我們國家住宅電梯總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臺,這當中使用年限超過15年以上的電梯呈逐年增長的態勢。我建議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解決。第一條建議就是要健全制度機制,從國家層面來出臺,老舊住宅電梯更新改造的政策法規,特別是當前還可以利用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把老舊住宅電梯更新改造。
第二個建議明確電梯的主要部件達到報廢標準,電梯使用的年限超過了一定的期限,那么就應該進行安全評估,根據評估的結論來進行大修、改造或者是更新。對評估機構應該建立評估機構庫,統籌規范評估機構的管理。
第三就是運用財政保險的政策,多渠道籌措資金,財政預算應該要把老舊住宅電梯更新改造的安全評估費用納入進來,探索利用房屋維修基金的增值部分來購買電梯養老保險,還可以引入社會資本來參與老舊住宅電梯的更新改造。
社區服務統籌協調 打造15分鐘“幸福半徑”
有網友提問:我在社區工作,現在全國都在推進城市社區15分鐘生活圈建設,但是落實工作的時候發現,這個事情有時候叫15分鐘生活圈、有的叫完整社區、還有的叫嵌入式社區,這些到底是一項工作還是幾項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 李東梅:現在很多社區有一些需求的差異性、人群的差異性和地域的差異性,比方說有一些老舊小區老年人比較多,所以對社區里面的社區食堂、老年人的健康醫療的需求比較多,有的小區是一些新小區,商業設施配套跟不上,還有的居民區比較成熟,又存在扎堆建設的問題,造成冷熱不均、無序競爭,資源浪費。所以我建議,能夠統籌地去考慮各類人群的需求,調研的時候再扎實一些,商業布局能夠再科學、再合理一些,離老百姓的需求能夠再近一些。這樣的話,對整個社區商業生活圈的建設能夠科學規劃、精準設計、因地制宜、一圈一策,把老百姓的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為真正的唯一的評判標準,讓15分鐘的生活半徑真正成為“幸福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