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破解“租房一代”安居難
發稿時間:2024-03-10 06:51:00 作者:王姍姍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30歲的小夢在北京租房已有8年。在經歷了被惡意扣押金、被房東暴力驅趕等租房至暗時刻后,她決定租下如今這套花費一半工資的“理想之家”——通勤15分鐘內,房東靠譜,獨立衛浴。
《2023中國城市長租市場發展藍皮書》顯示,租房生活已成為近2.6億人的選擇,像小夢這樣的一二線城市年輕人可接受的租房時長近10年,堪稱“租房一代”。
近幾年,青年住房成了兩會代表委員們最為關切的話題之一,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增強長租公寓監管等建議和提案回應了公眾期待。今年兩會,不少委員則更聚焦青年租房的困境與期待,呼吁更多利好組合政策,靶向破解“租房一代”安居難。
“超長通勤”背后是供需錯配
《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我國有超過1400萬人同行在超長通勤路上。其中京滬渝職場新人平均通勤距離超10公里,10%的職場新人單程通勤距離超25公里。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原黨委書記倪邦文在今年提交的《關于助力青年人圓夢安居的提案》中指出,人才公租房、保障性租房供給總量不足,青年租房以市場化為主,青年租房的實際需求與租賃房源間存在結構性錯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聶晨長期從事國際住房比較和青年住房研究。2022年,他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等形式對北京地區青年租房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發現房屋租賃供給結構失衡。
“青年群體工作地聚集的中心城區多為老舊小區且小戶型房源短缺,居住成本較高,青年人不得不選擇租住離城市中心較遠、配套欠缺的房源。”聶晨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倪邦文建議,優化供給結構,釋放更多中心城區青年居住空間。一方面,適當放寬配套成熟、交通便利或靠近產業園區“非改居”項目的改造要求,搭建“非改居”綠色審批通道,建設更多職住一體、交通方便、可支付的居住空間;另一方面,進一步探索分散式租賃住房納保經驗,盤活各類房源。
年輕人期待更多“理想之家”
去年6月,網名為“查粒”的29歲姑娘決定結束4年多的杭州租房生活,住進自己改造的快遞三輪車,并在此生活長達5個月。她在短視頻社交軟件上分享改裝過程和入住體驗,引發了許多“靠工資買不起房,又不想再給房東打工”的租房青年共鳴,直呼“這才是理想之家”。
“青年選擇不租房恰恰表明,目前的租房體驗、租賃關系等還無法匹配城市青年的需求,難以成為青年認可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青年融入城市。”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團上海市委書記上官劍提交了《關于用心用情用力解決青年安居問題的提案》。他指出,個人獨立空間、居住邊界感等成為租房青年的剛需,生活場景配置、房源的品質需求等也被納入重點考量。
上官劍認為,應推動住房保障主體從政府為主向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轉變。提升社區服務能級,在青年居住較為集中的區域開辟青年公共活動空間,以需求為導向,有機嵌入學習培訓、交友聯誼、就業創業等社區服務,增強青年對社區的歸屬感,打造“最懂年輕人”的城市青年品質生活新型社區。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也在嘗試改善青年租住體驗。比如,深圳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超14萬套(間),探索城中村規模化青年租賃社區改造;上海聚焦保安、綠化工人、快遞外賣員等一線勞動者租賃需求,打造了低租金、可負擔的“一張床”租賃住房產品——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并配備活動室、閱讀區、影音區等公共空間以及“愛心寒托班”等延伸服務。
“建議進一步加大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項目建設推廣力度,幫助青年緩解住房壓力。”上官劍表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多層次、階梯式租賃住房供應體系覆蓋了城市青年成長各階段的需求,更有利于促進產、城、人融合發展。
倪邦文也呼吁根據不同人生階段、不同類型青年的實際需求,搭建分層分類的支持體系,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租金補貼、合租支持;為由租到購的青年提供租金抵扣支持;為新就業形態青年提供床位支持等。
為達到青年租房理想狀態,聶晨建議從降低租金和增加支付能力入手。
在降低租金方面,要繼續增加公共部門的租住房供給,與市場渠道形成有效競爭;促進政府與市場的合作,借鑒“躉租”模式,增加住房供給;調整租金支付周期,將提前半年、提前一季度支付租金,改為按月份支付租金。
在提升可支付能力方面,聶晨建議,嘗試租金貨幣化保障代替公共住房實物供給。
“目前,我國租房的貨幣支持或者貨幣補貼,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很少有專門針對青年群體的租賃貨幣補貼。”他說,國外已經出現了依靠金融和稅收等優惠手段,專門面對青年群體的貨幣補貼。
對婚育后租房的青年群體,聶晨建議增加家庭收入免稅額度、發放租房券、消費券、直接的租金補貼或者無息低息的小額租賃貸款等方式,給予適度補貼,補貼額度可隨子女數量增長,隨工作年限延長精準下降。
合力實現青年安居樂居
今年27歲的王新宇在湖南省長沙市工作近5年。2020年,他如愿住進了理想中的青年公寓——馬欄山人才公寓。公寓里不僅有全新的家具,還有緊急求助、可視對講等智能服務,周邊學校、市場步行8分鐘即可到達,上班通勤不超過10分鐘,公共食堂、健身房、臺球室等設施俱全,“月租金不到900元”。
“這里更像是一個‘家’。”王新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天冷時,公寓一樓免費準備了熱飲,夏天免費提供降暑冰水和藥品。周末節假日,還有豐富的興趣活動,公寓內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十分熱鬧。
據團長沙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馬欄山人才公寓由園區、住建、團組織以及企業等單位共同打造。團市委以《長沙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規劃 (2023—2026年)》為指導,會同青年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逐步構建起階梯式青年住房體系,實施園區配套住房、重大片區品質住房、中心城區宜居住房的“青春安居”工程。
今年1月,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集全區之力,出臺“青年北侖”新政10條,青年住房保障被放在第一位。新政10條提出從青年人才到普通青年,從臨時住宿到購房安居,從租房補助到購房補貼,做到對青年群體租房住房需求的全覆蓋,讓更多青年無差別受益。
“長沙市和北侖區的探索具有現實意義。”倪邦文表示,現有的青年住房支持政策呈現地方化特點,且越來越人才化、精英化,缺乏整體設計和政策執行部門的配合銜接,難以覆蓋到各類青年群體。
深謀遠慮方可解近憂。“理清租與購的關系對做好租房青年服務尤為重要。”聶晨認為,需要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下落實租住同權等問題,補齊實現落戶、子女就近入學、醫療衛生等公共配套服務方面的不足,緩解青年買不起房的焦慮。他建議借鑒發達國家相關公共租賃住房向產權住房轉化的成熟經驗,將長期租賃青年歷年所交租金部分或者全部轉為購房款的一部分。
他舉例稱,在英國,當租賃時間滿足一定期限后,租戶可以一定折扣價格購買所租房屋,并且政府規定,優惠政策購買的房屋只能用于家庭自住,不得外租。
“整合群團組織、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推動集中式租賃社區的青年精神文化服務提檔升級,重塑青年歸屬感和認同感。”全國政協委員、團河北省委書記侯貴松表示,應圍繞“青年住房一件事”,加強青年住房政策支持體系的頂層設計指引,吸納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資源,形成系統化、分層分類的青年住房支持體系,搭建青年住房的社會協同支持機制,合力尋求青年租房“最優解”。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