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評價中國展現大國擔當
發稿時間:2024-03-10 06:48:00 作者:馬子倩 趙安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
匯聚世界目光的中國兩會接近尾聲,國際社會在會前發出的疑問和關切,相繼有了答案。一個謹慎務實、自信開放、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清晰可見。
在全國兩會開幕當天,美國《新聞周刊》曾發文稱,“未來一周,所有人都將集中關注中國有關經濟增長預期、國防開支和外交路線的政策表態。”事實上,這也是大多數外國人士和媒體在談中國兩會時提及頻率最高的3個議題。
“我想了解中國經濟一些系統性的變化,中國經濟具有世界影響力。”現場參與中國兩會報道的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記者安娜說道。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成了當天國際輿論場有關中國兩會報道和觀察的焦點。
香港《南華早報》引述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的解讀指出,“5%左右”的中國經濟預期增長目標與2023年相同,體現出中國政府意識到經濟發展領域存在挑戰,實事求是地為政策制定“留出靈活空間”。
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中國政府正以“謹慎務實”的態度對待通過財政赤字拉動經濟發展。巴西經濟學家羅尼·林斯也在解讀中提到了“務實”。“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體現了政府的務實平衡。”林斯說,中國的發展實踐證明,高質量發展有能力培育出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和繁榮的社會,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展和受益。
“5%左右的增長預期并不保守,甚至可以說是‘雄心勃勃’。”美國彭博社認為,盡管中國政府延續了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但需要考慮到經濟總量的絕對值變化,“相同的目標在更高的基數下也意味著更高的增長要求”。
此外,彭博社還關注到,政府工作報告中25次提及高質量發展,這表明中國政府塑造經濟健康發展的決心;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新質生產力,則顯示出中國政府正在超越傳統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大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在擴大開放、吸引外資、促進互利共贏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包括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等。對此,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報道中評論說,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不斷推進,中國的發展對其他的國家是機會。
“國防預算是每年中國兩會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來自意大利安莎社的記者就相關議題向大會發言人婁勤儉提問。首次擔任全國人大會議發言人的婁勤儉直面有關中國軍費增長的討論,指出這是“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需要,更好履行大國國際責任義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報道中直言,雖然中國國防開支在增長,但其占本國GDP的總體比例仍遠遠小于美國和俄羅斯等軍事大國。
3月7日舉行的外長記者會,掀起了外媒報道中國兩會的另一高潮,多家外國媒體關注到中方有關推動“實現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表態。《日經亞洲評論》報道說,中方表示,金磚擴員是“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世界多極化進程加速推進的體現。英國《衛報》在報道中提到,中方強調,“全球南方”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已經成為國際秩序變革的關鍵力量,是百年變局的希望所在。
主張互利合作也是外媒集中捕捉到的中國外交發出的另一代表性信號。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說,談及中歐關系,中方表示,放眼全球,只要中歐互利合作,陣營對抗就搞不起來。只要中歐開放共贏,“逆全球化”就不會得勢。
縱觀今年兩會,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格拉奇科夫表示,站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十字路口”,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化潮流,展現出負責任大國擔當。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 記者 趙安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