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作為新增長引擎之一,“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商業航天”是具有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新技術領域之一,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效益和長周期的特點。
我國商業航天市場潛力巨大,將成為萬億元級的新興產業。那么,到底什么是商業航天?它都包括哪些應用場景?我國的商業航天發展如何?一起了解↓↓↓
商業航天是利用商業模式
運營的航天活動
近年來,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成運營,我國掀起了又一波航天熱。可能很多人對中國航天產業的印象都是,發射衛星火箭是“國家隊”才能干的事兒。其實,商業航天確實離不開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商業航天又有自己的成長模式,來看看到底什么是“商業航天”。
商業航天是指利用商業模式運營的航天活動,旨在通過商業市場的方式開展航天技術和服務的研發、制造、發射和應用。
前不久發布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共實施了67次航天發射,其中有26次商業發射,發射成功率達96%;共研制發射120顆商業衛星,占全年研制發射衛星數量的54%。
中科宇航力箭系列火箭總設計師 楊毅強:我們發展商業航天,不管是火箭衛星的研發制造服務,核心的一條就是緊盯市場需求,第二是要提供更經濟更可靠的服務。所以對火箭來講,一定要在短期內,突破各種核心技術,把發射的價格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
商業航天為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商業航天是新質生產力最典型的代表之一。那么,商業航天為什么能被叫作新質生產力?我們再來聽聽專家的說法。
專家表示,經過近10年發展,我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在技術層面,多款商業火箭成功入軌,由商業公司研制的衛星取得多個國際和國內首次技術突破。在產業鏈方面,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商業航天的火箭總裝總測、衛星研產、衛星數據應用為一體的產業鏈。
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 張世杰:航天從出現以來就一直是作為先進生產力,或者叫做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進入到商業航天之后,以市場化的手段來促進商業航天更進一步,以可用、易用、用得起的方式進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進一步帶動了國民經濟發展,形成了新的生產力。
我國商業航天發展迅猛
迎來新機遇
目前,商業航天在我國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商業衛星是商業航天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這些衛星可應用于通信、遙感、導航等多個領域。那么,商業航天已經取得了哪些進展呢?我們先從一顆衛星說起。
“涪城一號”是2023年6月發射升空的一顆合成孔徑雷達遙感衛星,和國家主導研制發射的“嫦娥”“北斗”等一系列衛星不同,“涪城一號”是一顆以商業模式研發、制造、運營的,以四川綿陽市涪城區命名的衛星。目前,在我國像“涪城一號”這種在軌的商業衛星已經超過350顆,它們是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重要組成。
商業衛星的發射越來越密集,對商業火箭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由此,也推動了我國商業運載火箭的蓬勃發展。2024年1月11日,由東方空間研制的“引力一號”首飛成功,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不僅大幅提升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也豐富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
1月23日,由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號”遙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順利將5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力箭、朱雀、快舟、雙曲線、谷神星等系列商業運載火箭連續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商業運載火箭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
或今年常態化發射
除了衛星、火箭,發射場的建設也是商業航天產業中重要的一環。2023年年底,在海南文昌,毗鄰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一片工地上,建起了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有別于酒泉、太原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從地理位置上,文昌商業發射場的位置靠近赤道,緯度低,因而射向范圍更寬,火箭于此發射的運載效能更高。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計劃2024年實現常態化發射。
目前,我國已經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個航天發射場,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建成后將是我國第五個航天發射場,為什么要建設這樣一個新的發射場?未來這里將承擔哪些任務呢?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黨委副書記 郭強:發射方面首先要有很強的能力,一年可能至少要幾十發上百發以上的發射能力。第二個要低成本,因為這些衛星要組網,它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過程。
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衛星組網需求,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兩個工位都按照每年發射16次設計,形成發射能力后將會有很高的發射效率。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黨委副書記 郭強:1號工位是為了現在最成熟的長征八號火箭去設計的,2號工位是為9個廠商的十幾型火箭去設計的。這些火箭發展越多,成本越低,實現了高的發射密度。
商業航天按下發展“加速鍵”
專家表示,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給商業航天領域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商業航天作為重要經濟增長引擎潛力巨大。
經過近年發展,我國商業航天呈現出發展潛力大、市場規模廣、增長速度快的特點,具有良好廣闊的發展機遇。專家表示,作為技術迭代快、經濟效益高且產業協同強的航天新業態,商業航天是我國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新增長極,也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
航天科技集團四維測繪公司相關負責人 方爭:事實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之前,各個地方都出臺了很多關于鼓勵和支持商業航天在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支持和鼓勵政策,能夠極大支持和鼓勵產業進一步做大、做深、做強。
專家表示,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商業航天可以推動建設“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布局,開辟新發展賽道,是未來產業的關鍵。還能帶動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產業發展。
中科宇航力箭系列火箭總設計師 楊毅強:現在我們已經步入了一個市場需求和應用為主導的2.0時代,并開始提供數據服務。未來我相信可能用5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在2028年到2030年之間,進入3.0時代。它的主要標志是有比較多可以提供穩定數據的衛星,開拓商業航天自己的藍海市場。比如太空旅游、太空制造、太空電站等。
積極打造商業航天產業增長新引擎
目前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已經迎來了重大的窗口期和機遇期,專家表示,后續商業航天發展不僅需要國家繼續出臺相關發展政策,優化發展環境;企業自身也要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自身技術水平。
航天科工快舟系列火箭副總設計師 張召磊:商業航天的加速發展首先離不開政策的牽引和支持,需要政府提供更加靈活高效的運行體系,為商業航天企業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儲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下一步,國家還要加速開放產業關鍵資源、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搶占發展的時間窗口,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同時,商業航天企業自身也需要降低研制成本,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進技術創新,確保技術和產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加強產業鏈建設,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