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發出科技創新強音
發稿時間:2024-03-09 06:2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電動汽車跑得不夠快、充電不夠快、遇到寒冷天氣容易“趴窩”,這些問題如何解決?發展農業現代化,“互聯網+”的電商營銷模式怎么用才更有效?關鍵技術討不來、要不來,“卡脖子”問題怎么突破?
3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分享他們的履職經歷,講述如何運用科技創新解決發展難題。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軍介紹,過去30年,他和團隊持續在電池領域進行科技攻關,設計制備了可以全天候、寬溫域工作的阻燃電解液,能在零下70°C工作的大容量電池,開發出成本低、可充電的鈉電池,為未來大規模儲能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固態電池是各國競相研發的重點,一旦產業化將改變現有的電動汽車產業格局,同時開辟電動航空等新興市場。為此,陳軍團隊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研發項目,與北京的科技創新優勢單位協同攻關。他表示,未來1-2年,團隊將突破600瓦時每公斤固態電池的研發,達到充一次電,電動汽車就可以跑1000公里以上,同時在快速充電、低溫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大幅提升。
“這是一個在全球具有引領性的技術變革,”陳軍說,“我們也積極去搶占動力電池和電動汽車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黃立提到,他很大的精力用在紅外熱成像領域,解決了很多“卡脖子”問題,打破技術封鎖,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有沒有什么科技能夠讓失去肢體的殘障人士也能正常生活?”多年前,這個問題引起了黃立的注意。如今,他帶領中華腦機接口公司團隊成功研發65000通道、雙向的腦機接口芯片,而國外的腦機接口芯片還只能做到3000多個通道,并且是單向的。他表示,這項技術可以讓假肢有真實的感覺,用人腦、意念來控制假肢,還將為癲癇、老年癡呆、抑郁、帕金森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提供方案,讓很多目前難以實現的醫療應用成為可能。
黃立坦言,科技創新之路比自己想象的要困難得多,關鍵核心技術討不來、要不來,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奮斗。他希望不斷研發更多讓“夢想成真”的前沿技術,通過一項項科技創新和突破,為構建新質生產力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醫學發展方面,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在接受采訪時介紹了團隊在治療眼惡性腫瘤方面的進展。他舉例,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眼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95%發生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往往發現時已是晚期,需要摘除眼球。為此,他們建立了超選擇眼動脈介入治療技術,將微導管插入直徑不到一毫米的眼動脈,經眼動脈將藥物注入到腫瘤內。藥物劑量不到全身化療的1/10,但濃度提高14倍,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大,全身副作用小,極大提高了患兒的保眼率,實現了保生命、保眼球、保視力。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梨樹鳳凰山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和北京綠農興云合作社理事長岳巧云分享了“科技助農”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故事。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地處松遼平原地區的“黃金玉米帶”,是全國產糧大縣。韓鳳香大學畢業后,帶著對黑土地的眷戀返鄉創辦了農機合作社。她大力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的“梨樹模式”,解決了貸款難、賣糧難問題,受了災還有保險補償。眼下,鳳凰山農機合作社集約經營土地1.5萬畝,已實現智慧種地,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植保機、智能免耕播種機等裝備被廣泛應用。韓鳳香說,合作社已服務帶動周邊9個村800多戶農民,2023年實現糧食總產量2000余萬斤。
岳巧云則抓住政策利好,開展“互聯網+大桃”的電商營銷模式,通過線上接單、合作社組織貨源、物流配送,將平谷大桃銷往全國各地。為了讓種植更加規范和科學,岳巧云推動組建大桃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隊,開啟綠色植保、防控、疏花疏果、套袋等多項標準化種植。短短3年服務果農3000多戶,助其增收2500多萬元。
“鄉村振興的未來在科技。”岳巧云說,近年來,合作社與農林科學院合作,創建了一個擁有9名研究員的“科技小院”,引進了博士農場、智慧農園、大桃優新品種示范基地等科技創新項目,為果農打開了科技創新致富新路。
本報北京3月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尚君 李超 馬宇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