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開“新”路
發稿時間:2024-03-09 06:1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過去一年我們突破了很多困難,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業績,為國家繳稅176億多元,是我們成立33年來繳得最多的一年。”3月5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團全體會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有些激動地說,“為什么能在很困難的時期反而取得好的成績?因為我們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所以我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非常有信心。”董明珠一番有力的話語,贏得場內一片掌聲。
被視為撬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支點的新質生產力,無疑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熱度最高的關鍵詞之一,連日來,在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的代表委員中引起廣泛熱議。
政府工作報告把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的第一項任務,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各地如何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迸發強勁動力,成為聯結會場內外的一股熱流。
唯有創新,才擔得起制造業真正的“當家人”
“每一次我發言,你們就說我在給格力做廣告。”董明珠一開口,大家發出會心一笑。她說:“因為我們的技術走在行業前面,完全實現核心部件自主可控,我很驕傲。”一直以來,她帶領企業不斷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邁進,以創新引領傳統產業轉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廣東省提出“制造業當家”的口號,董明珠說:“我對‘當家’這兩個字的理解,就是要堅持創新,才是真正的當家人。”為了掌控關鍵核心技術,格力電器建起16家研究院、152個研究所和1500個實驗室。
過去一年,格力電器的出口量在增長,董明珠認為企業發展最大的優勢就是打造中國自主技術的優質品牌,“中國制造業走向世界,依靠的就是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談及新質生產力話題,“轉型”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一個關鍵詞,傳統產業加快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時不我待。
習近平總書記說,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泰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勝對此感觸頗深。
國內有很多不銹鋼生產廠家,但不銹鋼制品是軟肋,有的連尋常用的圓珠筆芯都生產不出來,創新轉型刻不容緩。
在王永勝看來,山東是傳統產業大省,鋼鐵、化工等產業在全國占有很大分量。“我認為,傳統產業并不存在好壞、高低之分,關鍵要走高端高質高效發展之路。傳統產業通過數字技術、節能環保新技術的應用,成功實現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的系統性重塑和顛覆性跨越,也能形成新質生產力”。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榮華同樣來自傳統鋼鐵產業。她更加注重新質生產力的“煥新”動能。
天津市針對優質中小企業出臺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等系列政策,在政府、社會、市場三方共同發力下,瞄準專精特新,精心、精準扶持。“許多中小企業從‘小不點’長成了‘大塊頭’,在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張榮華說。
讓新質生產力賦能千行百業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 “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人工智能+’就是通過人工智能對千行百業進行深度賦能。”在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看來,以大模型技術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
如今的通用人工智能具備了文本生成、語言理解、邏輯推理、數學能力、代碼能力、多模態能力等豐富的智慧涌現力,劉慶峰說:“它會極大地改變我們傳統意義上以人力和時長為主要形態的商業模式,從而加劇改變產業形態和競爭格局。”
劉慶峰坦言,目前我國通用人工智能還存在不少短板。他建議,整合各方資源,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頂格推進,加快制定國家層面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過去5年,以5G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廣泛應用,打造了智慧工廠、智慧礦山、智慧港口等一大批5G應用項目。與此同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深層次賦能各行各業過程中,面臨“三個鴻溝”的新挑戰:數據鴻溝、算力鴻溝和智能鴻溝。
為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思考更多的是,推動數據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的安全高效流通,讓算力像水電一樣可以“一點接入、即取即用”,讓更易用、更普惠的人工智能走進千家萬戶。兩會上,楊杰提出了推進“AI+”行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提案,他期望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養老、娛樂等領域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事芯片研發的全國政協委員、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御風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創新的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其中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這些務實的舉措,都是從事核心基礎軟硬件,以及算力基礎設施研發的科技企業所期盼的。”郭御風說,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大家發展的信心。
新質生產力召喚更多“新質勞動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壯大卓越工程人才隊伍。”作為教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尤為關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培養問題。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人才競爭空前激烈。楊賢金說:“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貫通、融合發展,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人才隊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
他認為,高校應該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培養一大批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從目前來看,卓越工程人才與工學人才趨同化培養現象仍較為普遍,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依然突出。
楊賢金建議教育主管部門為人才培養提供激勵性的政策和資源支持,人社部門加快建立“旋轉門”機制,改革評價方式,推動高校和行業企業間的人才流動,支持優秀的行業企業工程精英與高校導師兼聘兼用,加快提升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校企導師隊伍質量,共同促進卓越工程人才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用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是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郭御風說,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新質勞動力”,而培育“新質勞動力”需要加快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集成電路產業領域,人才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他建議,盡快構建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跨多學科的復合型、研究型、高技術型人才,培養周期較長。”郭御風認為,要根據產業人才的現實需求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對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系統改革。
今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對培養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寄予厚望。他表示,要大膽使用、加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讓青年科技人才心無旁騖潛心科研。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