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統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強邊,是“國之大者”,是我區“四件大事”之一。近年來,自治區緊扣“強邊”主題,深入實施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智慧邊防建設力度,鞏固軍政軍民團結,以產業引領邊境地區發展,確保邊防鞏固、邊境安全、邊民幸福。
穿過亞東縣城,沿瑪曲河而下,樹木林立,滿目生機。龐達村就坐落在瑪曲河畔的開闊平地上,近百棟青瓦白墻的藏式特色小樓鑲嵌在山間河谷中,宛如世外桃源。
白珍是亞東縣下亞東鄉龐達村的首批搬遷戶之一,更是我區興邊富民行動的參與者、受益者。在村里,她是宣講員,定期向群眾宣講黨的政策,并在閑暇時傳授大家手工編織技術,積極為興邊富民行動出力。為增加經濟收入,她借助亞東縣龐達村旅游業日漸興旺之機,把自家二層小樓改造成了民宿客棧,率先吃上“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來,龐達村立足周邊資源稟賦,堅持把促進搬遷群眾增收擺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生態文化旅游、林下資源采集等特色優勢產業,在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帶領群眾爭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2023年,龐達村人均年收入達2.18萬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我們一定抓住政策機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看護好祖國的一草一木,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白珍信心滿懷地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改善農村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讓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鄉村振興專干次仁央宗備受鼓舞,倍感振奮。
典角村,位于獅泉河下游西岸,距離邊境一線僅600米,被稱為阿里地區“邊境第一村”。2012年以前,典角村給人的印象是貧窮與落后,短短十幾年過去,這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典角村居住條件顯著改善,從第一代簡易石頭房到如今第五代兩層獨家獨院新居,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喜人嬗變,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次仁央宗告訴記者。
典角村群眾住房的一次次更新換代是黨和政府對邊境群眾關心、關懷的最好證明。次仁央宗說:“下一步,我們村將大力發展種植業,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產業,努力實現村強民富邊關美。”
一條條鄉村公路干凈整潔,一座座藏式小院錯落有致,一個個集體產業富民增收……如今,墨脫縣背崩鄉德爾貢村群眾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村民次仁措姆說:“以前,村里不通公路,全是泥濘土路,遇到下雨天出行,特別難走,加之村民大多靠種地為生,經濟收入有限,日子過得十分艱難。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們村逐步發展了茶葉、靈芝、天麻等多種經濟作物,隨著種植規模逐年壯大,村民們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如今,不僅家家戶戶通水、通電,還通了互聯網,出行也特別方便。相信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眼下,邊境地區發展如火如荼,邊境群眾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愛國守邊意識深深扎根在每一位雪域兒女心中。各族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祖國邊疆,把對黨的無限忠誠、對祖國的赤誠熱愛融入每一寸國土、銘刻在每一座界碑,以實際行動為譜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西藏篇章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