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靈委員:青少年心理問題別“等以后再說”
發稿時間:2024-03-08 16:21:00 作者:張茜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樊未晨)青少年心理健康相關議題在今年兩會期間受到不少代表、委員的重視。“在現實中常見的是,很多青少年只有成績被關注,其他的都可以等以后再說。”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對這個問題觀察已久。他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還面臨不少挑戰,比如部分家長對心理問題有“病恥感”,甚至會阻止有需要的孩子去就醫,部分任課教師只關注專業知識教學,沒有心理健康關注意識等等,“應該引導大家更多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進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
潘碧靈今年帶來了一份《關于一體化推進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案》。他表示,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等數據引發強烈關注,隨著《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的深入實施,心理健康服務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補齊的短板。
潘碧靈坦言:“對于中小學來說,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短時間難以呈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在‘唯分數’論的教育環境下,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不足。”
對于高校來說,潘碧靈表示,由于學生心理問題的低齡化以及學生焦慮、強迫、依賴等因素,高校教師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仍然在解決心理問題的“堵”,較少能夠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面對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力不從心,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心理需要。”他說。
潘碧靈認為,應該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他表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一兩個、一兩群人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個完整的教育工作體系,從學校頂層到課程教師,甚至后勤管理等,都是教育網格中的一個重要資源。”
而這里,就必須關注到“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潘碧靈了解到,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尤其是中小學,很多學校由兼職教師開展工作。由于兼職教師大多沒有心理學專業背景和專業心理咨詢技能,無法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心理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疏解。
潘碧靈認為,要加大隊伍建設的日常投入和支持力度。“這不僅是指經費投入,還包括編制崗位投入,學科建設支持,政策關懷傾斜等。”他說,“術業有專攻,不同身份角色教師所處的崗位及專注領域雖有所差別,但都是跟學生密切接觸的教書育人的主體,學校要推動全體教職員工共同關心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全員育人工作機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