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沾滿泥土,心中沉淀真情!鄙蜿柟I大學學生姚佳彤在參加完社會實踐后,感覺收獲特別大,她原來認為鄉村振興離自己很遠,到了鄉村后,才發現自己也能成為其中一員。
近日,沈陽工業大學“校地共建,奉獻青春”篤行實踐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通過組織座談、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開展調研工作,面向鄉村中的青少年及家長群體開展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愛鄉村“一老一小”,保護鄉村綠色生態等一系列宣講活動。
如何讓在校生更了解社會,如何讓年輕人知道鄉村振興的時代意義,這是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沈陽各高校著重思考的問題。通過前期的理論學習、集中調研,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在沈陽工業大學,這一解決思路就是——讓學子走進鄉土中國深處。通過校內選拔標桿團隊、選樹實踐先進個人等方式,深化學生的愛農情懷,激勵他們主動參與鄉村振興,把所學知識用起來。
除了為學生提供各項社會實踐機會以外,這所高校還組織開展了多項志愿服務,利用校企合作、專業類競賽等實踐平臺,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深入基層。
2023年10月啟動的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中,該校有15588名學生積極報名參賽。這些比賽,讓學生們提升了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具備了職業規劃意識。
該校還按照主題教育的總要求,對學生需求開展了詳細調研。主題教育的成果也在滿足學生需求中走實并深化。對于學生渴望更多實踐的需求,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開展起來。
為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遼寧大學以社會現實場景真實問題為導向,探索“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大學生社區實踐模式,組織近5000名學生,到學校3個校區所在地的8個社區和1個重點共建青年社區,了解社情民意。
這所學校的“金穗向黨·筑新顏”鄉村振興促進團前往省內17個縣(市)、區,與82名村干部、400多戶農戶開展交流座談會。團隊走訪近百戶留守人口家庭,收回調研問卷3000多份,整理調研材料累計16.5萬余字,完成了一篇鄉村振興調研報告以及一篇縣域發展調研報告。
這兩份報告中,呈現了大學生們獨特的觀察和思考,也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
遼寧大學師生們還走進朝陽凌源市小城子鎮,聚焦花卉產業的銷售問題,圍繞市場定位和產品特征等方面進行調研,探索朝陽市花卉產業發展新路徑。
沈陽理工大學開展“追趕超越復興榮光家鄉實踐青春啟航”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這所高校的理學院“青春筑夢紅色實踐團”走進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進行“尋訪紅色印記追憶崢嶸歲月”實踐調研。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青春向陽實踐團”則走進遼寧順為智能物流裝備有限公司,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 科技賦能助發展”實踐調研。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沈陽多所學校深入調研,把脈問診高校學生的訴求,著力為學生打通社會實踐“最后一公里”。團組織也發揮作用,組織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和實踐項目。志愿服務類實踐項目以大一、大二本科生為主體;專業提升類實踐項目以大三、大四本科生及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體。
多支由高校社會實踐指導教師與青年學生組成社會實踐專業團隊,深入國有企業、廠礦車間、科技園區、新興產業園區、社區街道等,通過考察走訪、調研分析,了解發現工業生產、社會生活一線存在的實際問題,或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技術改進,或提出建設性意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