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一名有志青年,小的時候我對成功的定義很簡單,就是以錢為標準做衡量。”2023年12月7日,在一堂以“青年當樹立怎樣的價值觀”為題的主題團課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麥小渝”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易康以自己的成長故事開場。
“后來真正步入工作崗位,我發現自己能夠在幫助人的過程中獲得價值感,于是我開始認真思考,對我而言未來人生應當是何種模樣?”課上,易康坦言很慶幸自己能夠早早明晰個人價值所在,也正是有了清晰的方向,他才憑借滿腔熱忱,開啟自己的創業之路。
與“照本宣科”式團課不同,易康以聊天、問答的形式與現場130多名青年分享著自己的心路歷程,引發大家共鳴。課程結束后,還有不少年輕人到臺上和易康探討自己的困惑。
這一生動場景是團江西省委聚焦團員和青年理論學習與創新實踐的縮影。團江西省委不斷深化落實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結合不同青年群體特點和工作實際,針對“三新”領域創新采取“送學”“聯學”“助學”等方式,帶動團員和青年篤信篤行、知行合一。
2023年9月,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鈐山鎮團委推動每個團支部設立一個“小小信箱”,面向26個村共計600多名青年收集需求、問題與建議。
“這個信箱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收集外出務工青年的需求困難。”鈐山鎮團委副書記傅一帆介紹,當地農村青年大多數選擇外出務工,而被留下的老人就成了他們的牽掛,“‘請幫助照看老人’是最常見的來信內容”。小到幫忙繳納每年的醫保社保,大到幫助聯系需要照顧的老人……依托現有的“黨建+頤養之家”資源,傅一帆和同事解決了一件件外出青年的操心事。
“拿到公司offer,來南昌面試,就可以申請免費住宿7天。”一名前不久入職南昌市青山湖區一影視公司的員工感慨,“感覺自己真的在被這座溫暖的城市考慮與關懷”。
作為江西省數字經濟的先行區,近年來南昌市青山湖區吸引了許多省內外來求職、就業的年輕人。為留住青年,團青山湖區委將轄區內流量經濟產業基地青年普遍反映的通勤不便問題向黨委反饋,在基地附近打造了一棟青年人才公寓,致力于解決基地青年集中住宿的問題。
想要貼近青年、融入青年,需吸引青年,更需讀懂青年。
基于江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江西財經大學“映山紅”研究生支教團和“紅色劇本+”項目組的師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導青年沉浸式體驗了一把虛擬的紅色文化之旅。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呈現形式吸引青年,是江西共青團加入青年“朋友圈”后的第一步。
為了進一步擴大輻射人群,2023年暑期,團江西省委聯合省文化和旅游廳開展2023年“全球學子嘉游贛”活動,啟動僅3個月就吸引了全球700萬名大學生來贛旅游,收獲了不少青年粉絲的留言點贊。
依托江西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等,團江西省委還創新推動本土紅色文化的“跨界聯動”,并充分利用新媒體矩陣宣傳的輻射影響力,打造本土特色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品牌,讓愛國情、報國志融入更多青年學生的血脈。
近段時間,在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校園內,“讓學生講給學生聽”已成為校內青年樂于參與的“明星品牌”活動。
“新時代青年需要怎樣的底色?怎樣才能穿越迷茫、找到方向?”2023年9月30日,江西財經大學2022級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王鑫琪在宣講活動現場,講述自己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親身經歷。在他看來,用青年的表達風格去敘述,才能真正做到青年聽得懂、聽得進。
像這樣的宣講,在江西省內已經舉辦了484次。其間,團江西省委積極組織學習,以“送學”“聯學”“助學”等方式帶動青年學習,以“青言青語”走進青年的心里,讓黨的創新理論更順暢地傳遞到團員和青年身邊。
在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以團支部、青年工作組為基本單元,把習近平同志《論黨的青年工作》作為各級團組織開展專題學習的首要讀本,通過多樣化形式抓實青年理論學習;在江西省崇義縣,依托“知行家”陣地,團崇義縣委設立青年就創空間,讓青年就近就便學習了解就業創業政策理論。
據了解,團江西省委創新組織方式,結合“贛鄱鄉村好青年”的培養,通過活動帶動,現已搭建省、市、縣、鄉4級微信塔群1680余個,覆蓋全省6萬名“贛鄱鄉村好青年”,在省內開展“了不起的新農人”展示大賽,吸引了來自南昌、贛州等11個設區市的230多名“新農人”參與展示,他們通過制作、推廣原創短視頻的方式,助力鄉村振興、展示鄉風文明,在網上傳播廣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