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疆生活30多年的種植戶老胡沒想到,“三面環沙”的麥蓋提縣有一天雨水會變多。這兩年的春天,他發現這里下了好幾場雨。在他家棉花地10多公里外,是一天天擴寬、變綠的百萬畝防護林。
“10年來,麥蓋提縣域風沙天氣由原來的150余天縮減到50天以內,年降水量由原來的56.5毫米增加到110毫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主任、胡楊林場黨支部書記殷紅海,干了近11年防風固沙工作。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麥蓋提縣2012年秋啟動實施塔克拉瑪干沙漠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以來,當地20萬名民眾共同參與,用10多年的時間造林46萬畝,定植新疆楊、文冠果、胡楊、梭梭等生態林木及蘋果、西梅等經濟林木2.6億余株。
在和田地區墨玉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拉里昆濕地也在經歷保護性開發建設。拉里昆國家濕地公園安全員努爾麥麥提·薩伍提告訴記者,如今濕地水域面積越來越大,動植物種類也越來越多。
圍繞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一批批參與者將防風固沙進行到底,由防護林、濕地等建起的生態屏障,正讓“沙進人退”成為過去。新疆也逐步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更讓南疆人開心的是,沙里生“金”的致富故事也正在發生,沙漠種植、沙漠養殖、沙漠旅游等立足沙漠光熱資源的特色沙產業正在大漠“落地生根”。
“要和沙漠爭地盤”
一年四季都在防護林里待著的殷紅海見過風沙的殘酷。2005年,他被分配到麥蓋提縣克孜勒阿瓦提鄉工作不久,眼看小拱棚里的西瓜已長出拳頭大小,但一場沙塵暴后,500畝瓜田全被摧毀,“小拱棚膜、拱桿、西瓜苗都飛上了天,根本來不及抓”。
時任麥蓋提縣委書記文福來后來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植樹造林對于一些地方而言更多的是環境美化問題,但對麥蓋提而言是攸關存亡的大問題。“沙塵災害頻發,沙逼人走,沙進人退,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我們需要做點什么了,要和沙漠爭地盤。”2012年,到殷紅海負責本鄉的植樹造林工作、參與防風固沙生態建設工程后,困難逐漸顯現。“大家會種樹,但沒有管護苗木的經驗。”今年9月7日,殷紅海望著眼前數十米高的新疆楊告訴記者,“最早種的樹,第一年種下去,第二年、第三年雖然發芽了但不生長,形成了‘僵苗’‘老頭苗’。”
查資料、請教專家,原因最終被鎖定在沙地貧瘠、含堿量大等問題上。“還是要把科技手段拿出來,保證苗木所需的營養成分。”殷紅海記得,當時縣林業局、治沙辦的干部及管護人員常年不回家,在苗木生長最弱的3萬畝林地上“做試驗”,試著給樹苗補充微量元素。如今,該萬畝防護林上各類苗木的總體成活率已超過95%。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人帕提古麗·亞森也守護著10多萬畝的防護林。
她是該縣第一批防沙治沙女護林員。“給我的是一把鐮刀和一把鐵鍬,就在沙漠里干體力活,然后開始割蘆葦、植樹。”帕提古麗·亞森記得,2005年剛到該縣防風治沙工作站工作不到半年,自己就打起了“退堂鼓”,“我說我不行,我不干了。我爸就說沒事,干什么工作都是前面難”。最早人工鋪設管道時,只能來回徒步,她會發一會兒牢騷“怎么選擇這樣的工作”,但歇夠了又起來繼續干。
這一干就是18年,如今,該縣治沙造林12.5萬畝,一條長23公里的綠色屏障守護著縣城生態。帕提古麗·亞森說,防護林里她最喜歡紅柳,“環境這么惡劣,但是它開的花還是那么美”。
以林養林 “沙里淘金”
實際上,受帕提古麗·亞森喜愛的紅柳,也在讓南疆特色的沙產業“活”起來。
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和田地區于田縣把沙漠生態治理和發展沙產業結合起來。當地農戶在紅柳根部接種肉蓯蓉(即大蕓),這種被收入《神農本草經》的中藥材,被稱為“沙漠人參”。
多年前到于田縣實地調查的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屠鵬飛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人工種植肉蓯蓉是解決中藥肉蓯蓉資源短缺問題的最佳途徑。“更重要的是,這能夠帶動其寄主紅柳的種植,將沙漠發展成為宜耕土地,進而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
屠鵬飛的想法后來成為現實。截至目前,于田縣全縣種植肉蓯蓉面積已達18萬畝,每畝產量185公斤。肉蓯蓉初加工產品被銷售到全國各地,該縣先后成立了15家肉蓯蓉種植合作社,也帶動長期固定就業和季節性務工人員上千人次。
殷紅海等防沙治沙的干部也看中了這個“沙里淘金”的辦法。2018年麥蓋提縣試種了4000畝肉蓯蓉,第二年就產生了經濟效益,后來開始大面積種植,目前肉蓯蓉種植面積達6.5萬畝。殷紅海介紹,截至目前,百萬畝生態林建設基地有梭梭林24萬畝,依托于此,接種肉蓯蓉6.5萬畝,“今年一萬畝的肉蓯蓉采挖將產生2000萬元的效益”。
對于未來以林養林的致富路,殷紅海說,基地計劃引進肉蓯蓉深加工產業鏈,“進一步深度發展林下經濟,帶動周圍農民致富”。
眼下,特色沙產業仍在廣闊的大漠一點點突圍。受益于沙漠邊緣的濕地,努爾麥麥提·薩伍提承包過魚塘、開過農家樂,從2014年起,他在濕地公園上班,每月工資4500元。2020年,他在縣城買了房,還把家里的魚塘規模擴大了,他希望“未來的日子越過越好”。
參與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徐樹梅期待著該工程的完工,“保障阿克蘇地區生態用水、農業灌溉、防洪和發電”,讓當地農民的核桃地“隨時喝飽水”。這個在西北多個項目地工作了20多年的重慶人,因常年風吹日曬,皮膚黝黑、粗糙。
2017年,習慣了戈壁氣候的徐樹梅來到大石峽。她說,一生當中能夠參與這樣的大型項目建設的機會可能只有這一次。據了解,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阿克蘇地區產業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計劃于2026年10月完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 王雪迎 耿學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