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3年多的時間,家在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的姆娜瓦爾·穆太力普,逐漸打消了從老家“跳”出去的想法。成為一名講解員后,她更了解家鄉的非遺文化,這里有“達瓦孜、土陶、小刀、模戳印花”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非遺古鎮”。
發現家鄉非遺文化之美的還有再努爾·阿布迪克日木。一周前,她被抽調到英吉沙縣“刀王故居”當講解員,在這里,她向游客介紹刀柄造型各異、刀片花紋多樣的英吉沙小刀,“刀柄除了常見的鴿子頭造型,還有魚尾、巴旦木造型等!睂τ谥频兜暮诵墓に嚧慊、鍛打、開刃等,她也如數家珍。
英吉沙縣“刀王故居”里展示的英吉沙小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攝
再努爾·阿布迪克日木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父親切哈密瓜時,一定要英吉沙小刀,“他說很順手、很好用。”
實際上,再努爾·阿布迪克日木和姆娜瓦爾·穆太力普的家鄉被稱為“中國小刀之鄉”,有400多年的制刀史。擁有29道工序的英吉沙小刀,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英吉沙縣芒辛鎮的喀拉巴什蘭干村,被譽為“小刀村”,有80%以上的農民從事小刀制作、銷售,該村現有55個小刀店鋪,每個店鋪每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在店鋪內從事做刀的工匠達200余人。
芒辛鎮喀拉巴什蘭干村的阿卜杜拉在介紹英吉沙小刀。2019年,他在本村開辦了小刀店鋪。去年以來,他在喀什古城新開了3家門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攝
小刀村里的年輕刀匠。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攝
與小刀村毗鄰的恰克日庫依村,則被譽為“土陶村”,也有不少年輕人加入傳承隊伍。今年17歲的阿卜杜拉·艾合麥提已經拜師學藝4個月,他的師傅是土陶藝人伊馬木·艾力,一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制作土陶的多個工序中,阿卜杜拉·艾合麥提一開始就選擇了最難的拉坯,“也不知道能不能學會,起碼3年才能出師”。
他說,“小時候我們就是玩泥巴,長大了還在玩,但現在這個‘泥巴’更難、更具挑戰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傳承人阿不都熱合曼·買買提明,家中擺了許多精美的土陶制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攝
阿不都熱合曼·買買提明的小兒子在演示拉坯,他將成為第八代傳承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