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堤壩擋住的洪水水位正在緩緩下降,大堤另一側,姚佳運馬不停蹄地忙碌著。每天他都在走街串巷統計受災情況、組織防疫消殺工作,迎接被轉移的群眾返回家園。
姚佳運是天津市靜海區王口鎮農業發展辦公室主任,也是天津市“青馬工程”第五期學員。汛情發生近一個月來,他沒有睡過一天踏實覺,不是在離洪水最近的堤壩溝渠上,就是在離群眾最近的鄉鎮街道。
汛情發生后,團天津市委第一時間向全市各級“青馬工程”學員發出號召,鼓勵“青馬工程”學員到防汛救災第一線挑重擔、當先鋒、打頭陣。和姚佳運一樣,全市各級“青馬工程”學員聞“汛”而動,他們有的正在基層暑期實踐鍛煉,有的就在防汛救災的重要崗位上堅守,險情就是號令,他們沖到災情嚴重、搶險困難、群眾需要的地方,用實際行動構筑起防汛救災的“青馬堤壩”。
大清河洶涌的洪水來臨之前,負責全鎮防汛工作的姚佳運已和同事不眠不休地忙了數日,他們先轉移安置好東濱蓄滯洪區的群眾,快速完成全鎮2.86萬人的財產登記工作,之后及時清淤,打撈上游水草,保證排水通暢。水位一天天攀升,姚佳運又忙著調配全鎮20萬土方支援前線防洪,并組織全鎮46名鑼長晝夜巡河。
10多公里長的河堤被分成若干段,每個鑼長24小時不間斷地在自己所屬堤段巡邏,每小時上傳一次現場照片,遇到緊急問題隨時上報。
暴雨中,姚佳運也穿著拖鞋、挽起褲腳在泥堤上盯著。滲漏和管涌是最危險的,需要在剛出現苗頭的時候就及時發現并處理,“幾個關鍵位置需要反復查看,看看堵得嚴不嚴,再看看新壘的土方有沒有滲水,背坡也得仔細檢查滲水情況”。
與承擔泄洪重任的子牙河相連的,還有10余條支渠,如同人的毛細血管一般,幫助子牙河分擔洪水。姚佳運還要特別去查看這些溝渠附近的水情,一旦水位升高,就要緊急組織大家把堤壩加高。
此前入選“青馬工程”的學習經歷,讓姚佳運在工作中思考得更多。“防汛抗洪也考驗一個國家的基層治理能力”,在農村工作這幾年,他看到基層工作有了很大進展,“我們能夠快速把大家組織起來,把所有力量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段日子,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桑樹庵村黨支部書記高天文一直和村民吃住在一起。他是全國“青馬工程”農村班學員。
高天文所在的村地處天津北部山區,共174戶583人。暴雨很容易給北方山區帶來各種災害,山洪、滑坡、泥石流都會嚴重危及當地群眾的生命安全。
村里4處低洼地段、4個坑塘、1個泄水壩,以及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高天文標記得清清楚楚,并安排專人包片負責,加強巡查。他們提前通過村里微信群、大喇叭,一遍遍發出氣象預警信息、講解雨情注意事項和處置方法,同時,啟動24小時值班巡邏。暴雨后,他們快速將低洼路段積水抽排進泄洪坑塘,并用山皮土墊平,最大限度保證群眾生活和出行。
一天深夜開車巡邏時,高天文發現一條進村必經的路上突然多了一塊很大的石頭,“一噸多重的大石就是雨后從山上滑落的”。
“幸虧沒有傷到人。”他心頭一緊。此前他已經多次找專業團隊來治理山石滑落的問題,有的用鐵網固定,還有的靠壘起水泥墩來加固山體,但更高處山體出現松動滑落,就很難提前預警。為了不影響村民出行,高天文喊來幾個村干部,用大錘把巨石砸成小塊,然后一個個推到路邊,等第二天天亮再來進一步清理,“干完就后半夜了”。
暴雨中、烈日下,很多“青馬工程”學員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烈火見真金,在關鍵時刻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國網天津城東公司“青馬工程”學員張新驊主動請纓防汛保電,第一時間響應永定新河屈家店樞紐泵站供電應急需求,將800千瓦發電車接入屈家店樞紐管理處電力設施,保障了重要防汛樞紐排澇供電可靠。他還帶隊在北辰職專安置點值守兩天兩夜,確保700多戶撤離群眾安全用電。
防汛抗洪以來,國網天津電力兩級公司在抗洪現場、保供一線組建由青馬學員為組長的“青馬小組”,沖在前、作表率,擔苦擔難擔重,以實際行動彰顯青馬擔當。國網天津寶坻公司青馬學員梁海深不僅堅守崗位,還主動捐款一萬元支援涿州抗災搶險。國網天津東麗公司成立了21人“青馬小組”,全力做好強降雨天氣電力設備巡視檢修及各項應急準備工作。
“青馬工程”學員簡志君在汛情期間,第一時間為西青區、北辰區、武清區、靜海區等受災鎮街募集物資,累計籌集純凈水1000余箱、方便面200余箱。劉暢在轉移群眾臨時安置點和群眾同吃同睡,照顧群眾在安置點的生活起居并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隨時為他們解決問題,配合醫生每天對群眾進行兩次身體健康檢查,并通過組織休閑活動緩解受災群眾的焦慮情緒。
一些正在參加暑期實踐鍛煉的在培青馬學員也主動請纓,同受災地區的干部群眾共守家園。天津市“青馬工程”第六期培訓班高校班學員賽俊彥在寧河區實踐鍛煉期間,與村網格員挨家挨戶摸排轉移人員情況,面對村民的不理解,他始終耐心解答并幫助大家解決問題。河北工業大學青馬學員張洪銘在北辰區雙街鎮實踐鍛煉期間,主動參與雙街鎮永定河泛區防汛防洪任務,在龐嘴村和雙街村等永定河流經沿線進行24小時值守。
高天文注意到,這些天很多青馬班的同學也和自己一樣,在城市的不同地方奮斗著。這也是青馬班的學習經歷給他最深的感觸——有一群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都立志在基層一線奉獻青春,“每個人身上都有一股我不干誰干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鼓舞著他,“我們青年就要有青年的樣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