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國—中亞峰會新聞中心舉行第二場中外媒體吹風會,介紹陜西省相關情況以及與中亞國家合作交流成果,并回答記者提問。
“陜西在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峰會的舉辦,對于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有什么意義?”
……
150余名中外記者現場參會,踴躍提問。這些問題背后,是對陜西作為峰會舉辦地的好奇,也是對陜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作出更大貢獻的期待。
陜西同中亞國家地方人文交往、經貿合作成果豐碩
參與峰會報道的中外記者所持的證件上,有一個6色石榴花圖案的標識。
石榴花是西安的市花,而石榴樹的原產地就在中亞。石榴花也是陜西與中亞友誼的例證。
2100多年前,張騫從長安出發,開辟出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的古絲綢之路,把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尤其是中亞國家的友好交往。1300多年前,中亞的粟特人跋涉千里來到長安開展經濟貿易活動,留下了友好的足跡。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充分發揮區位、平臺、產業等優勢,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
十年來,西安開往中亞國家的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不斷增加,截至4月底,已累計開行4294列。5月13日,西安—烏魯木齊—阿什哈巴德航線開通,18日西安—烏魯木齊—杜尚別航線開通,西安在全國率先實現通航全部中亞五國。
經貿合作方面,2022年陜西與中亞五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0.85億元、增長32.5%。截至2022年底,我省18家企業對中亞五國累計投資8.2億美元,占全省對外投資總額的15.1%。人文交流方面,在中國同中亞五國62對友好城市中,陜西省占7對,在陜中亞留學生數量約1000人,多所高校設有中亞區域和國別研究機構。
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陜西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和中國向西開放前沿。近年來,陜西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遇,努力把陜西打造成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陜西積極參與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高質量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線路覆蓋“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和地區,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三項核心指標居全國第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獲準運行第五航權,全貨運航線累計開通43條,空中絲綢之路織線成網。
陜西在楊凌建設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與60個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依托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實施了22個中外聯合研究項目,為上合組織國家培養碩博士300名,培訓學員3.1萬人次,在境外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8個、產業園區8個。
2017年陜西開始建設自貿試驗區,目前已有33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新增企業數是設立前的3.78倍。
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中歐班列長安號綜合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線上訂倉、報關、結算、支付一站式一票制國際聯運全程服務;搭建中歐班列長安號數字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實施本外幣合一銀行結算賬戶;在全國率先落地實施陸路啟運港退稅試點政策,出口企業從貨物出發到拿到退稅最快只要1天……陜西正在加速形成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開放高地。
大力引進來——陜西外資企業近三年新增904家,世界500強企業累計在陜設立外資企業157家。去年,陜西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7.6%,今年一季度增長116.2%。大步走出去——一批優秀陜西企業到中亞投資興業,累計在25個國家和地區布設70個海外倉。去年,陜西進出口總額4835.34億元,創歷史新高。
中國的廣闊市場為中亞各國青年提供創新創業機會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中亞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平臺,也在成就一代青年的偉大夢想。
目前,在陜西留學的中亞青年,除了學習商務管理、工程建筑、機械技術和漢語語言,也擁有了實習和就業的機會。
在西安國際港務區“一帶一路”電商中心,超過500人的中亞國家留學生和各國青年,通過抖音、快手等電商平臺銷售蜂蜜、糖果、面粉、食用油等中亞國家產品,并在本國開起了實體店,進口銷售中國的手機等各類電子智能產品。中歐班列為跨境電商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物流,許多中亞國家青年已經成為貿易使者。
目前,陜西絲路城控股集團、愛菊集團等中國企業在中亞國家設立海外倉,搭建了面向俄語區的社交電商平臺,將直播帶貨引入中亞國家,為當地年輕創業者提供機會,平臺注冊用戶突破60萬人,僅在哈薩克斯坦就帶動當地就業創業3000多人。
我們期待更多青年投身偉大時代,在推動中國—中亞互利共贏的投資貿易往來中讓青春綻放絢麗光彩。(記者 劉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