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的承諾:國家的需要就是奮斗初心
發稿時間:2023-03-12 11:4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劉尚君 張藝
“20多年來,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斷地研發中國籍存儲系統、存儲設備、存儲芯片技術,讓事關國計民生的海量信息存儲得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高效。”3月12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上,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馮丹介紹了她參與中國存儲技術和產品研發的親身經歷。
從擔任國家973項目(記者住: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到參與國家863計劃(記者住: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擔任海量存儲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馮丹介紹,經過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我國已打破國外對于高端存儲系統及其核心技術的壟斷,實現了存儲產業從技術依賴向自主創新的跨越。
目前,國產存儲系統在國內市場份額占60%以上。馮丹和團隊仍立志做“頂天立地”研究,從根本上解決國產芯片“卡脖子”問題。“國家需求就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馮丹直言自己的初心使命。
在本場代表通道上,同樣擲地有聲的“承諾”還有很多。
福建農林大學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廖紅教授2016年加入科技特派員隊伍,帶領團隊成員走遍福建省大大小小的茶葉產區,收集、分析了上萬份茶葉樣品和茶園土壤樣品,并突破難點,建立了一套茶樹綠色栽培技術。
在福建省建立了超過萬畝的優質高效生態茶園示范基地,輻射帶動了十幾萬畝的生態茶園,還培訓了1000多人次的基層農技人員和2000多人次的茶農。當地老百姓直呼,“用了廖教授的技術,我們的水更清、山更綠,茶葉品質提高了,也喝到了小時候的味道”。
然而,廖紅的腳步還在前進——躬耕田野,穿梭山林,繼續做農民的好幫手,與土壤交朋友。廖紅說,如果每一個科技特派員都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真正地將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必將成為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天津團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以前是天津港“人車合一”的拖車能手。隨著天津港跑出提質增效“加速度”,他轉變身份,成為首批港口行業AI訓練師,將自己多年研究的駕駛技巧、操作方法編入程序,寫成指令,讓機器人“徒弟”依靠5G、北斗等自主技術,安全高效地完成運輸任務,并先后帶領團隊完成200多項技術創新,獲得40多項國家專利。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產業工人的現代化。”成衛東說,當前,全球前十大港口有8個都在中國,港口能力、效率、自動化等諸多領域“領跑”世界。這些讓他們產業工人在邁向制造強國的進程中信心十足。
作為來自文化領域的人大代表,甘肅團讀者社雜志副總編輯陳天竺表示,她將始終把目光投注到最簡單也最豐富、最質樸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字和閱讀的力量。
陳天竺舉例,2010年起,她與一位名叫“小雨”的讀者通信兩年,看到這位留守的初中生從“像一朵被遺棄的花”變得開朗起來。后來,“小雨”考上師范大學,成為一名語文老師,讓她深切感受到閱讀“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的作用”。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讀者出版集團,提到“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種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感覺,往往因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內心會受到深深的觸動”,更是溫暖著陳天竺和每一個讀者人的心。
陳天竺說,如今,她更理解編輯這份職業的價值和使命,也期待更多人的世界因閱讀變得明亮豐富起來。
“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樹干之所以又粗又壯,是因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對中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感到“由衷自豪”。
楊朝明長期生活工作在山東曲阜。他介紹,曲阜尼山是孔子誕生的地方。在這里連續舉辦了8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這是一個文明交流的窗口,也是一個連接世界的紐帶。自己多次參加論壇,每屆論壇都有一大批中外學者、外國使節、國際友人來這里進行文化交流互鑒,同時一起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每一個生動的履職故事背后都展示著奮進中國的奮斗姿態。身為強國一代、廣大青少年肩負歷史使命,更應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代表通道上,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隊運動員任子威勉勵青年朋友,“人生需要有夢想,需要有目標,需要堅持,需要不斷突破”。
任子威說,他的人生詞典里沒有“躺平”這個詞。作為一名黨員、全國人大代表、青年運動員,他會繼續身披國旗為國出征,彰顯中國短道速滑隊“國之尖刀”的精神,鼓舞更多人參與冰雪體育運動,熱愛冰雪體育運動,為建設體育強國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