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大學校長支招畢業生穩就業
發稿時間:2023-03-12 08:4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是備受關注的高頻詞之一。報告指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
如何把高校畢業生穩就業的工作落實落細?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身份為大學校長的全國人大代表高度關注就業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寧發現,隨著青年就業趨勢多元化發展,“慢就業”現象越來越突出,選擇“緩就業”的群體逐漸增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就業崗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滿足大學生期望值需求的市場化崗位不足。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張曉宏介紹,蘇州大學2023屆畢業生人數增至近1.3萬人,為幫助學生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完美銜接,學校通過深化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長效機制,大力開拓就業崗位,并通過直播帶崗等為畢業生拓展就業渠道。同時,開展校企懇談會,深度了解企業需求,精準加強供需匹配。
對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多位大學校長不僅關注到細處,也從大處著眼,希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校畢業生能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當前形勢下,科技是主戰場,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看來,“科技戰”能不能打贏,最關鍵還要看人才質量。
約20年前,清華大學就將就業工作納入學生教育培養體系中,鼓勵畢業生到重點領域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希勤給出了幾組數據:近3年,在制造業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增長1倍以上,投身能源行業的畢業生增加了40%。此外,近兩年,清華大學畢業生中前往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就業人數增長六成以上,尤其是到基層鄉村就業,發揮學生的綜合優勢。
從長遠看,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靠國家助力、行業合力,也要靠畢業生發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認為,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二要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養,三要加強“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使得學生能夠適應時代變化,適應國家發展要求。例如,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在面對金融領域案件時,需要調動金融知識儲備,新聞專業的學生在全媒體時代要調動數字能力。
“現實舉措與長遠的舉措相互結合,綿綿用力,學校培養的人才就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林尚立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尹希寧 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