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全國政協委員楊洋:打破聽障者的“玻璃墻”
發稿時間:2023-03-11 15:31: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也許你們已經聽出來了,我的發音有點不一樣。”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患有重度聽力障礙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理事楊洋一字一句慢慢講述著,努力讓表達更清楚。“聽不見聽不清,導致我無法矯正自己的發音。聽力殘疾是一種隱性且容易被誤解的殘疾,就像有一面透明的‘玻璃墻’,隔斷了聽力殘疾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連接。”曾經,這面透明的“玻璃墻”,擋在楊洋面前許多年。
令她感恩的是,這些年來,國家推行的康復和融合教育取得巨大成效,“十聾九啞”已漸成歷史。“融合教育讓我變成更好的自己。”被光照亮的楊洋,希望讓這束光照亮更多人。這些年來,楊洋積極推動科技助殘和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她希望有一天,這道“玻璃墻”能被徹底打破。
“融合教育,讓我看到了更多元的世界”
四歲起失聰,楊洋的每一個求學階段,都因為聽力障礙,經歷了從“不收”到“試讀”再到“隨班接受普通教育”的過程。許多事情不是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有希望,楊洋的求學之路,是一場與父母共同經歷的乘風破浪之旅。
如何讓孩子在無聲的世界里接受平等的教育,是每個有聽障兒童的家庭面臨的問題。求學階段的開始,楊洋父親曾去杭州當地的聾人學校了解情況,與父親的預期相比,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是他徹底放棄特殊學校的原因。聾校老師坦言,在聾校接受義務教育后畢業的學生的知識水平,相當于普通學校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楊洋的父親很喜歡看書,他告訴女兒,書中有很多的故事,即使她聽不見,他也希望女兒能與書相伴。
為了讓女兒在普通小學順利入學,在楊洋入學的前一年,父親就把小學一年級的課本買回家,親自教女兒學習。盡管提前一年預習,入學面試時,楊洋還是被第一所小學婉拒了。直到在第二所小學遇見一位好心的班主任,看到楊洋的筆試結果,愿意招收試讀。
入學之后,困難才真真切切擺在楊洋面前。因為聽不清聽不見,同學們埋頭做題、舉手回答問題,楊洋只能呆呆地坐著,課堂上輸入的知識幾乎為零。父親愁得睡不著,如果能了解到課堂上的內容、校園里的動態,或許能幫助女兒學習知識,融入校園。
每天放學,父親總會把楊洋和班級里與她要好的小伙伴接回家一起玩,從小伙伴的口中,父親了解到老師的講課內容、布置的家庭作業、校園里發生的新聞。送走小伙伴,父親就把老師上課講的內容教給楊洋,再輔導她做作業。
轉眼,六年的小學時光在父親的陪伴下度過。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逐漸加大,由于聽力障礙,老師講的課楊洋聽不懂,楊洋說的話老師聽不清。初中入學,普通學校拒收,再次成為了橫在這個家庭面前的一道難題。有人建議,還是給孩子找個特殊教育學校吧。
但父親的堅持改變了楊洋命運轉動的軌跡,在父親的強烈要求下,學校答應先讓楊洋試讀一個學期,根據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適合留在普通學校學習。
也是從那時起,楊洋開始有意識地在老師上課時盯著他們的嘴唇,久而久之,她學會了通過口型分辨對方說的話。初中三年級的時候,一次老師點了舉手的楊洋回答問題,回答后,老師的一句話讓楊洋激動萬分。“初一,我和這位同學互相聽不懂對方說話,但現在她可以聽懂課堂內容了,我也可以聽懂她講話了。”
楊洋第一次覺得,她與老師、同學之間一道隱形的“玻璃墻”被打破了,打破這道“玻璃墻”的“錘子”,是父母的堅持,是融合教育......
在楊洋看來,融合教育讓她看到了更全面、更真實的世界。即使有聽力障礙,她依然是這個世界里平等、普通的一份子。初中時,因為學習成績優異,且可以通過看口型,寫書面語等方式跟同學們交流,下課時經常有同學拿著練習冊向楊洋請教問題,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原來自己還可以幫助別人,自己如此有價值。
同學告訴楊洋,是她讓同學們知道,人與人之間有所不同,卻又如此相同。即使楊洋聽力存在困難,但大家依舊可以坐在同一間教室聽講,玩一樣的游戲,看同樣的熱播劇。小小的教室里,全面多元的世界,在孩子們面前展開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聽障兒童、青少年,在融合教育的浸潤下,尋找著人生的新可能。“這個社會更加包容了,更加理解殘障人士了。”楊洋說。
推動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讓無聲世界也“有聲”
接打電話是聽力障礙者常遇到的難題。楊洋記得,她剛參加工作時,手機還沒有普及,看到BP機上的漢字顯示后,她只能拜托別人給對方回電話,或是找對方當面談。
吃飯、上學、坐車、刷手機,健全人的世界里,耳朵在不斷接受信息。從最早的模擬助聽器,發展到現在的數字助聽器,人工耳蝸,FM無線調頻輔聽設備等,科技的進步讓聽障者不再深陷無聲世界。但如果有些信息在接收環節被遺漏,這個世界對于聽障者來講依然渾沌。他們希望依靠科技,補齊缺失的“臺階”,讓無聲的世界“有聲”。
“這個問題在三年前得到了解決,對我們整個群體來說都是一個特別好的突破,又一層玻璃墻被打破了。”楊洋說。如今,語音轉文字逐漸成為聽障群體的“剛需”,聽力殘疾人口語使用者、手語使用者還可以使用文字轉語音來幫助自己說。聽障群體的職業類別得到了極大拓展。
近些年來,楊洋見證著,科技正在推動更多不可能變成可能。不久前,中國聾協與多家單位共同推出“暢聽王卡”,能夠協助聽障人士接打電話顯示實時字幕,目前已幫助一百多位用戶成功報警、獲得急救服務,得到了幾十萬聽障朋友的使用和廣泛好評,讓聽障朋友不光聽得清,而且“看得清”。
將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觸角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楊洋提交了一份《關于司法系統為聽力殘疾人推廣庭審錄音錄像、智能語音識別同步轉換文字記錄的提案》。
“目前在司法系統,對聽力殘疾人的信息無障礙支持,大多還是傳統的手語翻譯援助。”楊洋說。
2019年龍盈特大非法集資案在長沙開庭,涉案當事人中,8人是聽力殘疾手語使用者,法庭給配備了手語翻譯。庭審期間,聽力殘疾當事人申請除了手語翻譯支持以外,增加全過程實時字幕支持,以保證全面獲取語音信息,申請獲得法庭通過。
“手語翻譯中無法表達的法律術語和責任細分,實時字幕能夠輔助表達更精確。”在一次與上海高院工作人員的交談中,楊洋得知,上海高院自2020年開始,便開展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工作,運用區塊鏈存證、智能語音識別同步轉換、全程錄音錄像等現代科技手段,改革庭審記錄方式,完善庭審記錄內容。目前上海全市法院已經改革完成。
“智能語音識別同步轉換,保證了聽力殘疾人迫切需要的實時字幕效果,萬一有方言和普通話帶口音的狀況,也能有專人負責現場文字糾錯。我希望能夠把上海的優秀經驗推廣出去,讓聽力殘疾人的司法權益更加有保障。”楊洋說。
被光照耀,也希望成為光照耀別人
“被光照耀的我們,也能成為光照耀別人,被別人需要。”“委員通道”上,楊洋說到這里,聲音哽咽,在場聽眾為之動容。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發生了不少讓楊洋心頭一暖的事。“因為我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身體里有植入體,按照大會規定,需要提前報備。因此在報備的時候,我也說明是看口型交流,可以接打電話。”楊洋說,“在駐地賓館,我接觸最多的是所在小組的秘書,他們跟我溝通時,無一例外都注意先摘除口罩跟我溝通,方便我看口型。讓我非常感動。而其他的委員和工作人員在了解我的需求后,也都很自然摘除口罩跟我說話,讓我完全不用擔心溝通的問題。”
兩會上提供的無障礙服務同樣讓楊洋感到欣喜。“委員席安裝有同聲傳譯設備,有聽力障礙的委員可以登記領取專用耳機。我領取耳機后,開會時注意到座位上的設備設有耳機插孔,將會議專用耳機插入插孔,即可使用。而我的助聽輔具,也有一個FM無線調頻輔聽設備,它的音頻線插頭跟專用耳機的是一樣的。我把它插入插孔后,開會時,大會通過話筒傳輸出去的聲音,就通過這個輔聽設備直接傳送到我的助聽輔具之中,就好像在耳邊說話一樣,聲音圓潤清晰。”楊洋說。
“被光照耀的我們,也能成為光照耀別人,被別人需要。我們自己發聲,參與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參與社會共建。我們希望讓這個社會更加包容,更加美好,更加適合所有人的溝通和居住。”“委員通道”上,楊洋說到這里時,聲音哽咽,卻分外有力量,她希望把這份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人,希望通過自己的發聲,鼓勵更多人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記者:安俐 顧靚楠(實習) 趙熳(實習) 谷曉涵(實習) 黃伊欣(實習)
文案:安俐 駱燕(通訊員) 顧靚楠(實習)
制圖:黃伊欣(實習) 谷曉涵(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