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蘭代表:當好“植物醫生”
發稿時間:2023-03-11 07:4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田間地頭調研是32歲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恩蘭最常做的工作。觀察、走訪、記錄、撰寫報告……植物保護專業出身的她,帶著專業知識和基層工作經驗,踐行著一名“植物醫生”的職責。
2016年,楊恩蘭在華南農業大學讀完碩士后,回到家鄉貴州,在六盤水市水城區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工作。
為了摸清常見病蟲草鼠害的發生規律、楊恩蘭經常到田間地頭進行監測和病蟲害調查,有的時候一周都泡在田間。即便在農作物較少的冬季,楊恩蘭仍然堅持下地調查。
水城區小麥種植范圍廣,種植農戶多。小麥怕生“黃銹病”,這種病害學名叫小麥“銹病”。在三種類型的銹病中,條銹病是對本地小麥危害最嚴重的一種。條銹病嚴重的地塊,小麥甚至會絕產,楊恩蘭每年都會盡早組織植保技術員到田間地塊做前期調研,監測小麥生長情況及小麥銹病、白粉病、蚜蟲的發生程度。
診斷、識別那些不常見且肉眼不可見的病蟲害,需要更多理論知識作為支撐。為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她抓住各種培訓和學術交流機會,參加業務學習。
作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家,楊恩蘭還擅長與群眾打交道。
2018年,楊恩蘭在水城區陡箐鎮梅子關村擔任駐村干部。駐村期間,她樂此不疲地給農戶普及農作物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
她說話平實而幽默,用“沒有長毛的毛毛蟲”描述一種害蟲的外貌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專業術語,用舉例子、打比方等論證手法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
楊恩蘭明白,有的農戶對運用科學手段防治農作物病蟲鼠害沒有概念,“當大規模發現蟲害時,農戶已經有了不少損失”。工作這幾年來,她走家串戶,開院壩會,給農戶分發掛圖、明白紙等,用多種形式宣傳《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指導農戶學習病蟲害防治技術。
她常說,自己研究生階段所學專業更適合在基層做農業推廣,只有深入到田間,與農戶交流,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所長。
今年,楊恩蘭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這讓她有些“惶恐”,感到身上的擔子又重了幾分。
初為全國人大代表,楊恩蘭表示:“首先肯定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其次是密切聯系群眾、反映群眾心聲。”
參會數日,這名代表對于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有了更多想法。
楊恩蘭認為,鄉村要保護好土地安全,才能培育出更好的品種。她說,六盤水市水城區位于“地無三里平”的貴州省西部,山地占97%,遠遠高于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但當地一直很重視糧油生產工作,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糧食生產的主抓手,完善農業灌排設施、機耕道路、輸配電設施等田間工程,推進中低產田土改造,綜合治理農村土地。同時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為耕種優良品種打下基礎。
她說,當地還以中科院定點幫扶為契機,組織科技工作者開展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培育出“鉆心烏洋芋”等適宜水城區的新品種。
3月5日晚上,在全國兩會貴州代表團的一場“云連線”集中采訪中,楊恩蘭表示:“作為一名來自農業行業的基層代表,這份(政府工作)報告給了我們十足的底氣,我非常激動,希望自己能勇擔重任,發揮自己所長,在對農業農村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能有所作為。”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楊恩蘭建議啟動植物保護法立法調研,從法律層面規范植物病蟲疫情監測防控的職責分工,為促進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她還建議,要加強基層植保員的隊伍體系建設、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楊恩蘭認為,植保人員最主要的職責就是為農作物的健康安全保駕護航。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在她看來,我國糧食年年增產,但還遠遠不夠,水稻、玉米、小麥還會長期處于一個緊平衡狀態。
她表示:“要從本職工作出發,關注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實習生 王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