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靠山不再吃山,保護生態的人們會吃虧嗎?|兩會青年說
發稿時間:2023-03-09 07:4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村子里沒有什么人氣兒”
生態治理前,
位于北京門頭溝區的炭廠村,村如其名。
環境臟亂,房屋凋敝,村民依靠挖煤為生。
如今,歷經三次產業轉型,
昔日窮山村闖出一條生態旅游的致富路。
“收入比以前提高了”
“村子更美了”
“出來進去臉上都帶著笑容”
現今,
北京的多個郊區轉型為生態涵養區,
成為重要生態屏障。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炭廠村黨支部書記邢衛兵通過全息投影技術來到2023年《兩會青年說》“青春宇宙會客廳”,帶來這段鄉村綠色轉型與振興的蝶變故事。
炭廠村的故事,揭開了本期節目的主題——如何算好生態賬,不讓保護生態的人吃虧?
想答好這道題,科學計算必不可少——算好經濟賬和生態賬,實現生態治理與經濟收益雙贏。
在2023年《兩會青年說》節目中,三位嘉賓來到現場,一起“算起了賬”。
地方這樣探索——
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
“貴州的單株碳匯的項目,
是一個非常有益的生態補償市場模式。
給樹木定價,
護林的農民換來真金白銀。
農民有錢了,就更有意愿把樹種好!
企業這樣助力——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邢悅:
“華東水泥廠在我們的云計算幫助下,
優化能耗排放和效能轉化。
一年可以節省2100多噸水、480萬度電。
這個背后是4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的回報。”
青年這樣行動——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學生、清華大學學生零碳未來協會會長謝璨陽:
“去年我參加了聯合國氣候大會,
認識到很多全球各地的、
特別關注氣候變化議題的年輕人。
他們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
來推動全球的氣候治理和生態治理的進程!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新設了環境資源界別,
從農業界別
來到“新家庭”履職的張興贏委員,
在節目中解讀了新變化:
“新界別的成立,
能夠整合各個行業的聲音和決策,
形成一個更高層級的邏輯架構,
指導更加長遠的規劃!
2023《兩會青年說》
精彩不斷,這值得一看!
-節目制作人員名單-
出品人:張坤
總監制:吳湘韓
監制:黃勇 閔捷
策劃:崔麗 王俊秀 李想
統籌:王帝
編導:田沐冉 黃丹瑋
主持人:張藝
攝像:林天羽 許譯 白楊
李想 李闖 荊昭延
后期制作:林天羽
包裝設計:林天羽 許譯
海報設計:陳龍
宣發:黃丹瑋 田沐冉
傳播統籌:黃毅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