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者正青春·解困惑 促扎根】
講述
華北電力大學2014屆學生賀誠昊
2014年,我從華北電力大學畢業后離開家鄉,獨自一人來到海拔2261米的“海藏咽喉”——青海西寧,在國網西寧供電公司輸電運檢班開始了人生的新階段。
在西寧公司工作將近8年了,我先后從事輸電線路帶電作業、輸電線路運維以及輸電線路智能運檢等工作,組織開展線路特巡100多次。時間久了,我對高原已經沒了初來乍到的好奇,但在雪山深處的巡線經歷卻深烙在腦海中。
賀誠昊在進行帶電修補導線作業。資料照片
這里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的艱苦,都“投射”在我的臉上——每到冬天,總有朋友問:“小賀,你的臉咋了?幾天不見,怎么變得又黑又紅?”
“我被雪‘打’了!”我總是指著臉上的幾處脫皮,打趣地回答道。
雪還會“打人”嗎?且聽我慢慢道來!
受強冷空氣和冰凍雨雪天氣影響,每年冬天,西寧地區多條輸電線路都會出現嚴重覆冰。我們每天都要趕赴海拔3800米的拉脊山、達坂山等重要線路通道,加大對線路的特巡力度。
巡視路段山道崎嶇,車輛毫無用武之地,我們只能徒步前行。山上有些地方積雪達幾十厘米厚,一腳踩下去,雪頓時沒過膝蓋,強勁的冷風灌進嘴里,連話都說不出來。
積雪對太陽光反射率很高,尤其是潔凈的雪,反射率能達到95%。這種情況下,雪面的光亮程度幾乎接近太陽光,微微下洼的積雪面比普通雪面反射的陽光更集中、更強烈,就算是陰天,雪面的反射也極易傷害眼睛和皮膚。人走到跟前,臉上很快就會火辣辣的疼,像是被呼了一耳光,紅腫腫的,總得脫層皮。
這不就是被雪“打”了嗎?這威風凜凜的、給人“下馬威”的雪呵!
每次向親朋好友講起被雪“打”了的經歷,大家都會突然安靜下來。我趕緊安慰他們:“可別擔心,不過臉上脫層皮而已!但巡線很有成就感啊。只要電網能安全穩定運行,我就不枉被雪‘打’!”
這個小插曲,只是我們工作中萬千困難的冰山一角。
在暴雨肆虐的極端天氣里搶修線路、因高原反應在巡線途中流鼻血不止、在無人區斷了信號和外界失去聯系……記不清有多少個白日攀爬于鐵塔和帶電導線上進行檢修,記不清有多少個深夜挑燈夜戰:導線斷股了,絕緣子損壞了,彈簧片脫落了……所有一切都是高空作業,需要的不僅僅是過人的膽量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有高超的技藝。
此外,處理缺陷、登記缺陷內容、討論缺陷原因、討論缺陷修補工作……晚上加班加點處理班組日常事務,編寫科技項目資料,也是常事。
看到我們經常加班到晚上12點以后,有新員工感慨:“怪不得你們參加工作不到兩年,卻什么都懂。”其實,這樣的工作如一日三餐不斷循環,不需要掌聲和夸獎,只為盡心盡力避免任何事故。
要問心里有沒有矛盾過?那當然也免不了。有時候,雖然有“初生牛犢”的十足勁頭,卻也為坎坷阻力而嘆息。
工作壓力大、任務重,無暇顧及生活休閑和親朋交際,時間久了,難免遇到周期性疲憊。高原海拔高、沸點低,吃的東西幾乎不能100%煮熟,長時間下來,腸胃終于提出了“抗議”。看著每年體檢報告上的診斷和醫囑,我不得不加入了“養生青年”行列。
但是,熱愛讓人風雨兼程。每每遇到困難,我都會反復告訴自己:我是電力人,選擇了就要堅守。腳下的萬家燈火,就是我要呵護的“詩和遠方”!
(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采訪整理)
對話
賀誠昊:
我從《奮斗青春 無悔抉擇》欄目報道中,認識了返鄉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齊曉景,感同身受,也無比欽佩。特別想請問齊老師:“您是如何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當艱苦環境超乎想象的時候,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如何盡量達到平衡?”
內蒙古科爾沁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齊曉景:
回顧十幾年創業過程,有很多困難,但我卻對痛苦感沒有特別深的記憶。我想,是因為在創業過程中收獲更多的是充實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我大學畢業放棄城市生活回農村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干出個樣來。一路上,經歷過種種考驗:合伙人退出、因疏忽導致大棚顆粒無收、試種品種不理想、辛辛苦苦種出的東西賣不出去……每次遇到困難,我性格里的倔強勁兒就冒出來了。
失敗一次又怎樣?那就吸取教訓、舉一反三、下次絕不再犯!
技術不行怕什么?那就認真學,一點點記、一次次練,總有掌握的時候!
東西難賣怎么辦?那就千方百計拓市場,酒香還要會吆喝!
總之一句話:關關難過關關過,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打心眼里喜歡農業,熱愛并享受著自己的事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不斷學習,以便更好地把握方向和機遇。我搞合作社、辦家庭農場、做鄉村旅游,每次都不是拍腦門的決定,而是認真學習國家有關文件后捕捉到的機會。
夢想與現實之間總會有差距,但只要肯堅持,堅定初心,夢想終會實現。所以,去學習吧,去闖吧,去干吧!人活著,總要做點什么、盡量做成點什么。讓我們同行、共勉!
(光明日報記者陳晨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