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高朗山同志率領中國青年友好代表團訪問蘇聯,圖為蘇聯青年為高朗山佩戴紀念獎章。
位于陜西省榆林市佳縣神堂溝村的高朗山舊居現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攝
高朗山是誰?在他身上發生過哪些故事?“中國青年節”的由來是否與其存在關系?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前往陜西省榆林市佳縣、西安市等地,走訪高朗山原籍地佳縣神堂溝村,采訪高朗山親屬后人、村民及青運史研究領域學者,鉤沉一段與共青團相關的歷史。
高朗山其人其事
在中國青運史特別是陜西省青運史上,高朗山都是繞不過去的代表人物。高朗山兄弟6人先后走出家鄉神堂溝村,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峁梁起伏、溝壑縱橫,神堂溝村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然而,山溝溝里毫不起眼的神堂溝村卻曾是佳縣乃至陜北早期革命策源地之一。
1927年5月,神堂溝村早期共產黨員高光祖、高緒祖等人在村內發動并建立陜北最早、佳縣第一個村級黨支部——神堂溝村黨支部。隨著高光祖、高長久等人先后擔任中共佳縣縣委書記一職,神堂溝村一度成為中共佳縣縣委和陜北特委所在地。
據統計,從神堂溝村走出去的縣團級以上級別干部就有43位。在神堂溝村,劉志丹、習仲勛、高崗、馬文瑞、馬明方、張達志、張秀山等革命先輩都曾從事過革命活動。
1916年,高朗山(原名高再學)出生于神堂溝村,正是在同村早期共產黨人的影響下,高朗山自幼接受進步思想。1929年,高朗山在求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春,擔任首任共青團佳縣縣委書記。1935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從1935年至1945年,高朗山曾先后擔任陜北共青團特委秘書、團陜北省委宣傳部長、團陜北省委書記、陜北省青年救國會主任、西北青年救國會組織部長、陜甘寧邊區青年救國會主任等職務,長期從事青年運動。
解放戰爭時期,高朗山調任地方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高朗山曾擔任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長、國營慶華電器制造廠黨委書記兼廠長、陜西省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委工交政治部副主任、陜西省電子工業局核心領導小組組長等職。1973年6月在西安病逝,時年57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5月,作為團長,高朗山曾率領中國青年友好代表團訪問蘇聯。在流傳下來的一張照片上,一名蘇聯青年正在為高朗山佩戴紀念獎章。
在高朗山侄子高暘印象中,大伯父高朗山一生為人低調,只求工作勤懇踏實,并不追名逐利。
據高暘回憶,鑒于高朗山的重要革命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工作需要,受中央委派,中組部曾找他談話,意圖調任其到外省擔任重要領導職務,但都被高朗山婉拒。
“大伯父說他就想回到陜北佳縣去,不相信全省最窮的佳縣搞不好,他說在革命戰爭時期自己主要負責動員青年參軍參戰,現在解放了老百姓日子還過不好,他連老家都不敢回去,怕鄉親們罵他!备邥f,因為不符合干部管理規定,高朗山的想法并未得到上級部門同意。
而一心想發展實業的高朗山后來擔任了國營慶華電器制造廠黨委書記兼廠長,一邊建廠,一邊生產,曾受到中央授匾表揚,后來又擔任陜西省經委副主任、陜西省電子工業局核心領導小組組長等職,開始主抓經濟工業。
高暘說,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高朗山曾主動要求降低行政級別及待遇,從初定7級干部降為9級干部。新中國成立后,高朗山的妻子一直在基層社區工作,這都是高朗山要求的。
1973年,高朗山病逝。在高暘記憶中,大伯父的追悼會上,除了黨政領導干部,自發來了很多工人、農民為其送別,在靈堂外的路兩旁,排著長長的隊伍。
“中國青年節”由來始末
1939年5月4日,在延安青年群眾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大會上,毛澤東主席在題為《青年運動的方向》的講演中指出,“延安的青年運動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模范。延安青年運動的方向,就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方向。為什么?因為延安的青年運動的方向是正確的。延安的青年們是團結的,是統一的;延安的青年們不但本身團結,而且和工農群眾相結合,這一點更加是全國的模范。”
正是從這次五四運動紀念大會開始,作為“五四青年節”前身的“中國青年節”開始萌芽并誕生。
高暘說,“將5月4日定為中國青年節,是高朗山向毛主席提出建議的”。
“在那次紀念大會之前,毛主席和高朗山在延安曾有過一次長時間談話,毛主席詳細了解延安地區的青年工作!备邥f,當時擔任陜甘寧邊區青救會主任的高朗山邀請毛澤東主席在紀念大會上講話,毛主席欣然同意,并寫了一篇《青年運動的方向》講演稿。
對于這個說法,長期致力于青運史研究的陜西省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薛紅萍表示:“從現有文獻資料記載來看,在1939年3月中旬、4月初,已經有西北青救會、中央青委發出將5月4日定為‘中國青年節’的文件!
在一份1939年3月18日由西北青救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關于兩周年紀念和青年參戰動員周的決定》中寫道:“常委會決定從5月1日起到5月7日止為西青救兩周年與青年參戰動員周,在5月4日依照各地環境舉行紀念及動員大會、晚會,在邊區可以鄉或區為單位普遍的舉行少先隊兒童團大檢閱和宣誓。以后每年5月4日為青救成立紀念日,并向全國青年提議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從這份現存倡議將5月4日定為“中國青年節”的文獻時間來判斷,當時高朗山正擔任西北青救會相關領導職務,但是否由其個人提議并無相關文獻佐證。
1939年4月5日,在《中央青委關于根據地紀念“五四”給北方局的指示》中,對于五四紀念提到相關意見:“從‘五一’到‘五七’進行一個青年參戰運動周,西北青救并已提議‘五四’定為青年節!
同一天,在《中央青委關于大后方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給南方局、中原局、東南局的指示》中,同樣對于“五四”紀念活動提出若干具體意見,并提到“西北青救已提議‘五四’為中國青年節,請在各青年團體中宣傳和討論”。
1939年4月6日,在《總政治部、中央青委關于部隊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的指示》中,開篇則提及“中央青委決定每年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并于本年五四號召全國各地舉行擁護中國青年節的運動及紀念西青救成立的兩周年”。
一份份歷史文獻串聯起來,解鎖出“中國青年節”的誕生始末,也隱現出高朗山在其中的個人貢獻。也正是從這時起,“五四”青年節作為青年自己的節日被延續下來。
薛紅萍表示,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繼承發揚五四精神,發揮青年在抗戰中的先鋒作用,所以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之際,設立“中國青年節”,在當時發揮了凝聚青年抗日救國力量的作用,強化了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在今天,則體現了黨對青年一代的重視和關愛,肯定了青年在社會角色中的重要地位,“五四”的火炬將永遠激勵青年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如今,在神堂溝村,高朗山舊居仍在,但已長年無人居住。在村里建起的革命紀念館里,還保存有高朗山生前用過的桌柜、收音機等遺物,似乎默默講述著一段段并不為人所知的往事。
·小資料·
陜甘寧邊區青年臨時救國會
簡稱臨救會?谷諔馉帟r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地區青年抗日團體。1937年12月,西北青救會移駐陜西省涇陽縣云陽鎮以后,陜甘寧邊區青年臨時救國會成立。臨救會由9人組成,高朗山任主任委員。1938年10月,根據陜甘寧邊區第一次青年救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陜甘寧邊區青年救國聯合會。1941年11月,由西北青救會領導的延安市青聯劃歸邊區青救會領導。1942年8月,邊區總工會、青救會、婦聯會合并,組成邊區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陜甘寧邊區青救會先后隸屬中共陜甘寧邊區委員會、邊區中央局、西北局及西北青救會領導。陜甘寧邊區青救會先后下轄關中、三邊、慶環、隴東、洛川、綏德、神府分(特)區和11個直屬縣(市)青救會,先后設有秘書、組織、文化教育、宣傳、軍事體育、青年、婦女、兒童、少先隊、統一戰線、經濟、青年訓練班、巡視團等工作部門,主辦《邊區青年》雜志。陜甘寧邊區青年救國聯合會歷任主席有高朗山、白向銀、李瑞山、王治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