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劉益春:不要讓教育評價變得功利化
發稿時間:2022-03-11 19:4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長期盯著教育評價指標進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使教育評價變得逐名化、功利化、顯性化、短期化的傾向明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益春特別呼吁。
在從事一線教學和管理30多年的劉益春直言,目前國內教育系統過分注重教育評價指標。
近年來,國家破“五唯”的政策與措施持續發力,教育評價實踐也不斷改進,但教育系統長期受“五唯”的影響(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記者注),形成了過分注重教育評價指標的做法。
在這種教育評價生態下,容易輕視、無視那些難以顯示于評價指標之中,但從長期性、基礎性、可持續性來看對教育發展與教育實踐具有重要價值的部分。
“教育評價需要用到量化指標,但是為了在教育評價上得高分,在排名上得到好名次,過分盯著指標,對教育發展是弊大于利的。”劉益春打比方道,就像一個病人為降低自己的體溫,簡單把體表溫度降下來而不尋找根本原因一樣。
目前,凡是被廣泛認可的評價,一般都會進行排名,被評價學校也更多地盯著排名。一到高校排名公布的時候,就會“幾家歡樂幾家愁”。
劉益春認為,各種排名逐漸形成了教育評價中的辦學目標逐名化,這也導致一些教師盯著對排名有重要影響的指標與因素。他發現,一些有水平的年輕教師,說到如何獲得某個人才稱號時,津津樂道,而說到教學和人才培養時,卻提不起興趣,同事間也很少討論。
優秀的年輕教師過多把精力盯在人才“帽子”上,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教師隊伍建設的異化現象是現實存在且不容忽視的,劉益春提醒。
“與此同時,過分強調量化指標還會導致辦學行為的形式化、人才培養的短期化和趨同化。”劉益春分析說,學校辦學行為盯著排名指標,花很大精力研究與跟蹤排名指標,會逐漸形成評價什么、重視什么,評什么、做什么的辦學行為定式,只追求在評價指標上具有高顯示度、快顯示度的東西,而不注重內涵建設。比如,文章只看發表數量、發表級別、所獲獎勵、引用率等,而不重視有什么突破、學術貢獻和社會效益。
而在學校追求指標、追求排名的過程中,就會伴隨著人才培養注重顯性指標、短期指標,缺乏對人才成長的長周期規劃,更缺乏人才成長不同階段的跨部門銜接規劃。劉益春提醒,這樣的教育評價生態無疑會對需要尊重個性化、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在劉益春看來,能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的教育評價生態才是健康合理的。他進一步解釋道,良好的學校評價生態需要教育評價能體現出學校辦學的特色、人才成長規律、科研工作的創新特征、社會服務的行業特征。
各級教育,從類型、層次上存在不同特色。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存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這些學校辦學目標定位不同,人才培養層次不同。
在劉益春看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沒有可比性。教育評價是為了促進被評價學校更好地發展,讓學校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使學校趨同化,這應該是教育評價的底線。
同時,他認為教育評價的理想狀態是,通過評價強化不同學校的辦學優勢與辦學特色,促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周期的、科學與藝術相統一的過程。”劉益處說,人才培養評價,不僅要體現人才培養的科學性,更要關注人才培養的藝術性。側重于定量的評價往往無法體現出人才培養的藝術性特征的要求。
同時,科研評價的目標應該是讓科研人才潛心科研工作,多出好成果,提高學科的科研競爭力,服務國家科研強國建設。
劉益春認為,從結果上看,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但從科研過程看,科研最大的特征是創新性。科學問題識別、科研方法運用、科研成果表達、科研效益創造,都是對科研人員創新性的挑戰,對科研人員的創造性有著不同程度的要求。他建議,科研評價要體現尊重科研活動的創新性特征,保護科研人才的創造熱情,肯定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勞動。
在對大學社會服務評價方面,劉益春建議,應尊重不同大學社會服務所側重的不同行業,體現不同類型大學社會服務特色與優勢,不斷強化其學科專業優勢,強化大學特色與優勢建設意識,使大學學科建設與社會服務形成良性互動。
最后,他還特別提示道,“即便是一套好的教育指標體系,也需要大家相對淡定與客觀地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