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青年成涉詐App制刀者”現象引發多方關注
發稿時間:2022-03-11 10:33:00 作者:劉世昕 朱娟娟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朱娟娟 雷宇)“傳統電信詐騙不斷向手機App上轉移,背后負責程序開發的IT青年淪為‘制刀者’和詐騙犯罪幫兇,亟待源頭治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提出《關于加大對利用App詐騙犯罪治理力度的建議》,10日下午收到最高法、最高檢受理回復。
2021年5月起,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持續追蹤調查國內數十起相關案件,推出了系列報道。周洪宇注意到這組報道及相關現象,以此為案由專門撰寫了上述建議提交全國人大。3月9日湖北代表團審議兩高報告時,他做了加大對利用App詐騙犯罪治理力度問題的發言。
“這類新型詐騙手段防不勝防,社會危害性極大!敝芎橛钫f,伴隨數字社會、信息社會的到來,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對移動網絡、手機App依賴度很大,不法分子利用App詐騙的犯罪近兩年愈演愈烈,比如打著“理財”幌子借用山寨App實施“殺豬盤”等。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此類犯罪已超過電信詐騙的60 %。而受害者一旦“中招”損失慘重,有的受害者不堪打擊甚至選擇輕生。
不容忽視的是,慘痛案件背后,為電詐團伙提供“技術助攻”的公司,近兩年悄然在上海、天津、武漢、長沙等多地出現。
“這些人披著科技公司甚至青年創業團隊的外衣,干著危險勾當。從寫代碼到封裝、分發、售后,研發詐騙App、提供運維等,為詐騙團伙提供一條龍技術服務!敝芎橛罱榻B。
令他尤為痛心的是,這些“制刀者”大多還很年輕:90后、IT男為主,大學以上學歷。其中不乏擁有名校光環、碩博學歷的高材生,“一旦被抓,將面臨‘幫信罪’刑罰,害人毀己。”
據調查,一些涉案IT青年落網后,接受調查時往往宣稱“沒有直接參與詐騙”或“對參與開發的App用途并不知情”。在他看來,“涉詐App往往留有可操控數據的‘后門’,作為技術研發人員,不可能不知情”。
這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分析,一些IT青年淪為電詐“制刀者”,與法治意識淡薄、急于“掙快錢”等心理有關。被警方抓捕的武漢光谷晟昌公司技術總監余某,是個90后青年,此前月工資1萬元,參與開發涉詐App后,每月進賬4萬元以上。余某坦言:“知道可能違法,但在別的地方也拿不到這么多錢!
兩會前夕,最高檢發布2021年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相關情況。數據顯示,2021年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相關聯的網絡黑產犯罪增長較快,全年起訴幫信罪近13萬人,同比上升超8倍,位居各類刑事犯罪第3位。一些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學生淪為犯罪“工具人”、詐騙犯罪幫兇。
為逃避監管或規避調查,犯罪團伙通過技術外包、購買技術服務等形式,加強犯罪的“技術對抗”。一些技術公司、技術人員違背行業規范和職業準則,對服務對象和項目不加辨別,非法提供技術支持,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經由技術的介入加持,犯罪實施“門檻”大大降低。
“遏制涉App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提升IT青年法治意識,刻不容緩。”此次兩會,周洪宇建議,公安部應會同網信、教育等部門加大對利用App詐騙犯罪的綜合整治力度。
首先要加強源頭治理。針對IT類專業的青年學生,開展法制教育、思政教育進課堂活動,實施“精準滴灌”,由參與辦理相關案件的檢察官、法官、民警等以案說法,及早在青年學子心中劃清行業“紅線”,引導IT學生不做涉詐App的技術助攻;發揮專業力量參與反詐,變“制刀者”為反詐“戰斗員”。
其次,完善法律法規。設立App市場準入制度,以及開發、封裝、分發等各類主體實名登記備案制度,構建安全可信的信息通信網絡環境;制定行業規范、定期開展核查,建立嚴格的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對涉案專業技術人員實行“黑名單”制度,要求“從業禁止”。
同時,強化監管。網信部門應加強對App的監管力度,特別是確立對未在應用商城上架App的監管方式,堵住監管漏洞。
今年全國兩會上,“IT青年成涉詐App制刀者”現象引起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他們呼吁加快頒布實施《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為打擊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武器。2021年10月,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已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草案提出,加強對涉詐相關非法服務、設備、產業的治理,加強涉詐App、互聯網域名監測治理。
“十分中肯,非常重要”,最高檢10日對周洪宇代表回復,將認真研究,持續保持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嚴懲態勢,加大以案釋法力度,通過檢察建議、公益訴訟等形式推動相關部門加強行政前置監管,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
“對于這個新情況、新問題,他們都很重視,反應很快、辦理及時,體現了司法為民的初心與宗旨!边@位履職20年的人大代表說。
附報道鏈接:
1、 http://zqb.cyol.com/html/2021-11/26/nw.D110000zgqnb_20211126_6-01.htm
《本報記者追蹤調查國內多起電信網絡詐騙案發現——為賺快錢 IT青年淪為新型電詐案“制刀者”》(中青視線專欄 2021年11月26日 01 版)
2、 http://zqb.cyol.com/html/2021-12/03/nw.D110000zgqnb_20211203_5-01.htm
《詐騙App背后隱現技術開發灰色產業鏈 折射部分IT青年法律意識薄弱》(中青視線專欄 2021年12月03日 01 版)
3、 http://zqb.cyol.com/html/2021-12/21/nw.D110000zgqnb_20211221_4-02.htm
《 “新型電詐案頻現IT青年”現象引發熱議——高校IT專業法治教育呼喚“精準滴灌”》(中青視線專欄 2021年12月21日 02 版)
4、 http://zqb.cyol.com/html/2022-01/05/nw.D110000zgqnb_20220105_5-02.htm
《武漢百名教授千名學子發出倡議:不做技術“制刀者” 筑牢反詐“防火墻”》( 2022年01月05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