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長0.1年的背后——釋放人才紅利 讓更多青年受益
發稿時間:2022-03-07 06:0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3月3日,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教育部公布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其中一個數據讓人振奮:202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
盡管與2020年相比,2021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增長了0.1年。但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這0.1年意味著正在逐步顯現的人才紅利優勢。
如何釋放越來越多的人才紅利,為更多人才搭建平臺,讓更多青年從中受益?這成了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人才紅利的拐點即將到來,政策正在提前布局
想要釋放人才紅利,教育是繞不開的話題,也是其先行的必要條件。
國家統計局去年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個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個,9年以下的省份有4個。
去年9月28日,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提到,雖然我國人口總量增速有所放緩,總和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但總體上看,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才紅利優勢后發,人口健康水平不斷提升。
他當時給出了一組數據,過去10年,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教育事業大發展,其中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億人,占勞動年齡人口的23.61%,比2010年提高11.27%。人才規模比重翻了近一番。
“人口素質明顯提高,人才紅利新的優勢逐步顯現。”寧吉喆說,這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人才紅利支撐。
“人才紅利的拐點即將到來,政策正在提前布局。”全國政協委員、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樹奎對記者說,“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職業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教育部堅持普職分流,完善職教高考制度等,都在側面印證這件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升級,推進更多產業工人或者新產業人才逐步實現從數量向質量的戰略性轉變。
在新的發展階段,過去的“人口紅利”如何轉換為“人才紅利”,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問題。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的話說,過去,經濟增長一般依賴于勞動力、資本的投入,現在越來越依靠知識技術技能,對勞動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符合未來經濟發展的特征。
通過人口質量提升形成人才紅利
人才的問題,也是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龔明珠長期關注的事情。
隨著出生人口減少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近年來,內蒙古人口出現了負增長,龔明珠認為,人口紅利會逐漸減弱,通過人口質量提升形成人才紅利,來消除人口數量下降的潛在影響,對包括內蒙古在內的中西部地區來說勢在必行。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這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從內蒙古來看,‘十三五’末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4年,要實現11.3年的發展目標,意味著平均每年要達到0.18年的增長幅度。”龔明珠說。
為實現這個目標,內蒙古在短期內,要通過健全“控輟保學”機制、降低義務教育適齡人口輟學的發生風險、加大高中后的教育資源供給,確保到2025年,自治區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等主要教育指標達到國家平均水平;長期來看,要繼續加大教育經費支出力度,重點解決區域、城鄉間優質公共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不均衡的問題。
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胡衛看來,想要實現11.3年這個目標,先要保證九年義務制教育,“我們去調研時,呼吁恢復村小,但幾個座談會開下來,農村的基層領導都在發愁,師資問題不好解決”。
作為政協委員,胡衛常年跟隨調研組,深入全國許多省份了解情況。他看到,在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仍不夠,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地區撤點并校、村小消失之后,這個現象尤其嚴重。他也看到,縣城的高中正在“逐步垮掉”。
胡衛建議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讓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教學有機結合,豐富基層的教育資源。他希望,未來的在線教育能夠實現實時互動。
“政府工作報告也講到要加強縣的高中建設。高中的毛入學率一定要鞏固,將來隨著產業升級,整個國家經濟結構變化,高中教育應該也逐步是我們基礎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胡衛對記者說。
“人才紅利不是簡單地數數”
胡衛看過一項研究,其中提到勞動者“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GDP就能提高一個百分點”,受教育年限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人才紅利不是簡單地數數,不是簡單地數一數我們有多少工程師,有多少教授,有多少博士。”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鐘章隊教授對記者說。
他認為,中國目前是研究生大國、工程師大國,但想要真正釋放人才紅利,還需建設一系列平臺,讓人才有用武之地,就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在范樹奎看來,提高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關鍵的是提高基數和質量。他認為,廣大農村農民和服務鄉村振興各類人才均有提升素質的強烈需求。只有激發廣大鄉村地區人才紅利,才能大幅助力提升全國人才紅利。
今年全國兩會,范樹奎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增強涉農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適應性,使職業教育和培訓成為培育農村各類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激發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代表也持相同的觀點,他告訴記者,提升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在現有的勞動人口中下功夫,這是關鍵,“主攻方向應該是職業教育”。
胡衛也提交了“關于加快建設綜合高中,推進普職融合發展”的提案,認為打通職業教育升學通道,是延長勞動者受教育年限很重要的舉措。
“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的提法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實現這一目標,要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
“今后,如何進一步培養更多的人才、留住更多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變‘孔雀東南飛’為‘鴻雁北歸還’,就需要我們下更大的決心、用更大的力氣、以更好的舉措深入抓好人才工作,推動人才紅利充分釋放。”龔明珠對記者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樊未晨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