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數人正在對正月十五有所期待時,值守在群山之中的李三保,小心翼翼地度過他職業生涯的第十七個封山期,這對他來說是“天大的事”。
他所在的太興鐵路柳林河值守點,地處山西省被群山合圍的汾河上游峽谷區,在長達近4個月的封山期里,這里銀裝素裹、人跡罕至,火車呼嘯而過,從不停留,陸路交通完全中斷。
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前去探訪,時至今日,這里仍然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路能抵達李三保所在的值守點。覆蓋著白雪的峽谷與冰凍的汾河,將值守點夾在中間。能與外界連通的唯一路徑,就是值守點小院門前、東西兩側山底的鐵路隧道,這也是記者此行的必經之路。
2月12日中午,北出山西太原,記者乘坐的越野車在萬山叢中壓著冰雪道小心“蠕動”兩個多小時后,便沒了路,車子沿著鐵道線停在一處廢棄的站臺上。繼續等待兩個多小時后,天色漸晚,終于看到了李三保的身影。
“隧道里車多,避讓了好幾次,久等了,跟我走吧。”簡單寒暄之后,記者在李三保指導下,戴上頭燈、檢查清點防護服等裝備后,隨他一頭扎進漆黑的鐵路隧道。
冬季寒冷,隧道里沒有燈,也沒有供人步行的邊道,借著頭燈和手電筒的光,記者跟隨李三保踩著鐵路軌枕一前一后快速行進。細心的他在前面邊走邊用腳踢開鐵軌上的碎石,并將手電筒的光投射至后方,以便記者跟隨。
“隧道黑,氣溫低,一定注意安全!笨帐幍乃淼乐校死钊5恼f話聲,耳旁便是“呼呼”的風聲和踢中碎石發出的“砰砰”撞擊聲。
每當接到列車即將通過的信號,李三保總是大聲提醒記者隨他及時進入避車洞躲避。列車經過時,強大的氣流吹起積塵,灰塵在手電筒的光柱里肆意飛揚。機械震動的聲音回蕩在隧道里,不斷沖擊著耳膜。
徒步約6公里、穿過3個隧道后,我們終于抵達目的地——柳林河值守點,此時已是晚上10點多。
李三保說,這附近沒有村莊,沒有手機信號,更沒有網線、WiFi。除了專用的鐵路G網手機僅能用于工作聯系之外,只要人在崗,就意味著值守者與外界親友處于失聯狀態,而春節電話拜年更是奢望。
記者了解到,在這里,無論春冬,從糧食到蔬菜,再到日常使用的衛生紙、衣物等一切物資,都是靠李三保和同事腳踏軌枕,徒步穿越幾公里長的鐵路隧道,前往可以停車的補給點,用扁擔一擔擔挑回。
太興鐵路是連結山西太原至革命老區興縣的一條“幸福路”,結束了興縣不通客運列車的歷史,開闊了老區脫貧致富的思路。在這條上百公里的鐵道線上,柳林河值守點并不起眼兒,近乎與世隔絕,但李三保和其他4名同事肩負的安全職責卻無比重要。
“就連我們鐵路內部,多數人都想不到在這樣的地方,還有人值守!痹谂c李三保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過去17年,他幾乎沒在家過過一個完整的春節。
柳林河值守點管區內共有4座橋梁、10條隧道。鐵路曲線多、坡度大,巡檢任務重。
“每天上午(走)8公里,下午(走)8公里,檢查傷損,做好標記,避免漏檢!贝稳涨宄,當第一趟列車通過后,班長李三保帶著同事離開值守點小院,踩著積雪向隧道進發。
一進隧道,他就打開頭燈,忙個不停。十幾公里的腳程,每走幾步就要彎腰甚至跪臥軌道進行檢查,查完一段,就在鋼軌一側做好標記。
長年在隧道中工作,李三保對腳下的鐵軌太熟悉了,不用燈,也能在軌枕上穩步前行。他還練就了一雙異常靈敏的耳朵,僅憑聽,就能預判冰害以及列車的到來。
隧道里寒氣逼人,李三保持續檢查著,忙得滿臉都是汗。寒風一吹,頭發上的汗水很快又結成了冰花。
在這里,大家不怎么費力就能說出許多有關山中值守的深刻回憶:大雪封山,一名職工的父親去世,因為電話聯系不上,待他得到消息,輾轉趕回老家,老人已經安葬;又比如李三保的女兒,在中考前夕與母親鬧矛盾,無人傾訴的她獨自騎行40多公里到柳林河附近橫嶺隧道口,等待與巡線的父親見面,直到太陽快落山,父女倆才碰巧相遇……每每提起,李三保都覺得虧欠不已。
據了解,李三保所在值守點是中國鐵路太原局沿線特別閉塞、艱苦的地方之一。但49歲的李三保說,這些線路必須有人去守,“其實一代代鐵路人都是如此,用雙腳丈量、守護著鐵道線”。
本報太原2月1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志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