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很多外籍人士表示很喜歡冰墩墩、火鍋,還發出‘可以永遠相信中國’的感慨時,我真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結束一天的志愿服務任務后,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學生周笑同寫下這樣一句話。
北京2022年冬奧會共有9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加,為了讓冬奧會各場地的翻譯工作有序開展,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河北外國語學院等高校的外語類志愿者,就像一片片小小的雪花,帶著中國故事,飄向冬奧語言服務類崗位。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80周年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外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批外語人才,外語院校大有可為。”
如何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年輕的志愿者交出了一份“冰雪思政+外語”的亮眼答卷。
用101種語言講述“你好”,把中國介紹給世界
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一條寫滿101種語言“你好”的圍巾火速“出圈”,這是北外志愿者盧藝璇送給國際奧委會烏克蘭委員瓦列里·鮑爾佐夫先生的一條“多語種”圍巾。
在北京冬奧會志愿服務中,有很多這樣的暖心瞬間。
剪紙是什么、大熊貓有什么故事、春節的傳統習俗有什么……北外歐洲語言學院荷蘭語專業教師張佳琛向荷蘭運動員介紹了中國文化。作為國家速滑館語言服務助理進入閉環工作,閑暇之余她會向外籍運動員分享很多中國故事,同時自己也更了解荷蘭速度滑冰歷史。“我憑借所學專業,成為一座小小的橋梁,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張佳琛說。
在北外,有一門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和外語專業相結合的課,授課教師會結合不同專業的語種將“中國夢”“脫貧攻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時政熱詞融入到課堂上。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李莉文看來,這是帶領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發揮外語優勢,將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給世界的窗口。
“做有風度的志愿者,做有溫度的講述人,做有亮度的北外人。”這是北外對志愿者的寄語。
“2008年奧運火炬傳遞,我看到很多人高舉著國旗,高喊著“加油”,我的奧運之情也由此點燃。”多語言呼叫中心志愿者帶隊教師何騰騰回憶說,那時,他還是北外的一名大二學生,作為一名城市志愿者為行人提供引路服務。如今,何騰騰的角色在轉變,但服務奧運的使命未變。“為了讓志愿者快速上崗,不休息也值得!”他說,“2008年,我們靠著手中的一份圈圈畫畫的北京地圖幫人指路;如今,我們有了冬奧通、超高速4K軌道攝像機。”何騰騰覺得,年輕的志愿者有熱情、有力量,他們在把真實的中國告訴全世界。
冰雪思政為00后“充電”,接力講好中國故事
劉志鵬是北外團委的老師,同時也是冬奧閉環志愿者。他不僅要深度參與志愿者工作,還要明確了解每個學生志愿者的工作狀態。
“很多人都是00后,難免會面臨工作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劉志鵬會認真和每個學生交流,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工作技巧,幫助他們快速進入角色。
出發之前,北外舉辦了“冬奧大講堂”主題演講活動,邀請了運動員、志愿者們分享自己的奧運記憶。讓劉志鵬深受觸動的是,中國女子冰球隊原隊長王莉諾結合自己入選國家隊、備戰比賽的經歷,告訴志愿者們要有迎接困難的意志品質,化壓力為動力。“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想到奧運精神,希望自己也可以‘鼓勁兒干到底’。”劉志鵬說。
“我是黨員我先上!”在北外派出的900多名志愿者中,有280余名黨員。為此,學校根據志愿者分布場館及駐地情況,成立了14個臨時黨支部。在志愿者培訓期間,學校還打造了冬奧項目嘉年華、冬奧長跑越野等主題團日活動。
“冬奧志愿服務不僅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更是師生之間的傳承。”研究生劉卓是北京多語言呼叫中心的一名哈薩克語翻譯志愿者,她的導師黃玫曾擔任過北京2008年奧運會俄語翻譯志愿者。當得知劉卓成為志愿者后,黃玫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師生倆感覺,“這是奧運精神的傳遞,更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接力”。
“人民需要我們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
“這里有一位運動員受傷了,我們需要翻譯。”晚上11點,一通來自延慶冬奧村的電話讓北外19級外交學專業本科生杜叢竹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
“有一位運動員腿部骨折,需要把中文醫療報告翻譯給他們國家的隊醫,內容涉及非常復雜的專業術語。”杜叢竹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然會心跳加快。當時她匆忙打開在培訓期間就準備好的醫療清單,對照著單詞,一對一翻譯給國外醫療隊。運動員得到及時治療,她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這是北京2022冬奧會多語言呼叫中心的日常工作。“外語翻譯官”是來自北外的96名師生志愿者。他們沒有活躍在各個場館內,也沒有出現在大街小巷里,一只鼠標、一個耳麥、一支筆,便是他們全部的“家當”。這份“隨時等待電話呼入”的工作,不僅需要強大的語言翻譯能力,還需要堅守。
“人民需要我們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是北外校歌中的一句歌詞。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很多師生都會提及這句歌詞帶給他們的力量。多語言呼叫中心運行主管、北外團委書記黃倫倫說,“他們大多是00后,卻甘于默默奉獻,不僅架起了語言溝通的橋梁,也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
冬奧志愿者自2019年開始招募,從報名、培訓到上崗,黃倫倫用“大局觀”和“家國情懷”來概括3年來學生們的成長。
在北外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王薇薇看來,冬奧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冬奧志愿服務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Together”的內涵。“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片小小的雪花,他們用專業素養、敬業精神展現家國情懷,傳遞了溫暖和責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趙婷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