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凈化社會環境、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是培養造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者、接班人的重要戰略。
當前,網絡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在為青少年學習、娛樂開辟新渠道的同時,也使青少年面臨著大量有害信息內容的滲透、腐蝕的危險。對此,全黨全社會都要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少年養成崇德向善的網絡行為習慣和文明守法的網絡行為規范,堅持內容為王,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創作更多青少年喜愛的網絡文化產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著力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要“精心打造青少年愿聽愿看的優秀網絡文化產品”。
網絡內容建設是引導培育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的關鍵。網絡內容建設呈現的網絡文化產品,反映的是網絡思想輿論工作的實際成效,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價值取向。由于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成熟、獨立的價值觀念尚未形成,安全用網、理性上網、科學上網、明辨是非的意識和能力還很薄弱,在網絡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有害信息內容的影響和侵蝕,損害其樹立良好的精神世界。在此情況下,全社會在多方協同完善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機制,推動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同時,更應注重互聯網內容建設,從網絡內容生產與供給的源頭上進行審核把關。正面優質的網絡內容若無法滿足現實需求,錯誤虛假甚至有害的東西就會傳播蔓延。對此,我們必須精心打造能夠吸引青少年的優秀網絡文化產品,著力生產優質化的青少年愿聽愿看的網絡內容,使正能量的精品網絡內容充滿網絡空間,讓青少年在網絡空間中見到什么是真善美,做到辨別假惡丑。
當前,影響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養成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網絡空間中低俗化、同質化、單一化的網絡內容大量存在,眾多網絡內容枯燥無味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據《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1)》數據顯示,短視頻平臺中僅有32%的未成年人在上網時經常和總是主動選擇“青少年模式”,僅有14.9%的高中生會自覺使用“青少年模式”,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模式下的短視頻服務內容普遍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資本對文化市場的滲透使得網絡內容生產商品化、逐利化,網絡內容建設逐漸讓位于流量關注,利益導向逐漸取代價值導向。如資本對“飯圈”的推波助瀾與營銷機構的引導,不問是非對錯、不管善惡美丑,誘導大量青少年粉絲“氪金”造星、“打榜”追星,“流量至上”、拜金主義等畸形價值觀對青少年成長產生了嚴重危害。
今年6月,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等六部門共同開展“凈網”集中行動,深入開展整治網上歷史虛無主義、整治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網上文娛及熱點排行亂象等“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如何多措并舉強化網絡內容建設,引導青少年形成積極健康的網絡文明素養?一是要加強源頭治理,進行強力深入的網絡內容監管,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氛圍;二是要強化網絡平臺主體內容生產傳播者的責任,以信息內容呈現結果為導向,全面加強賬號規范管理,健全內容審核機制,規范信息內容傳播,自覺配合網絡內容監管、治理,著力提升優質網絡內容生產供給能力,充分滿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求。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網絡內容治理的法律法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圍繞互聯網內容建設和管理陸續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法律規定、意見建議,比如《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關于進一步壓實網站平臺信息內容主體責任的意見》等,進一步明確了各類主體和平臺互聯網內容生產、傳播的職責,強化了對大數據、信息算法等方面的管理,提高了互聯網內容的審核標準,劃定了互聯網內容建設的底線,為提升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提供了政策依據。對此,全社會都應站在培養國家未來建設者、接班人的高度上,積極履行各自職責,為青少年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空間。(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