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進博會期間恰逢立冬節氣,上海的日最高溫度從20多度降至個位數。本屆進博會共有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9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面積達到36.6萬平方米,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422項,再創歷史新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11月5日,在第四屆進博會上,一汽-大眾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簽署進口整車與零部件合作備忘錄。本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不僅推動了中德兩國汽車貿易往來,也是中德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互聯互通、優勢互補的重要成果。
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11月10日閉幕的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依然聲勢浩大。
據了解,本屆進博會共有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9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面積達到36.6萬平方米,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422項,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孫成海介紹說,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本屆進博會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707.2億美元,比上屆略降2.6%。截至11月10日12時,第四屆進博會累計進場超過48萬人次,吸引3000多名中外記者報名采訪。
今年進博會恰逢中國“入世”20周年,也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對世界經濟而言中國也越來越重要。無論是投資、消費還是進出口,中國仍被視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對于跨國公司和企業家以及廣大消費者而言,進博會所代表的中國吸引力依然強勁。
買賣合作升級,進博會匯聚全球“綠色商機”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舉辦4年來,累計意向成交額超過2700億美元。這一數據的背后,是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以及每年進口約2.5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在本屆進博會上,一方面,中國一汽、中國船舶集團、中儲糧集團等央企頻頻簽下“大單”,且進口汽車、技術裝備類商品的意向采購金額有望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車厘子、彩妝等一些進口產品也將填滿普通消費者的購物車,瞄準了中國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市場。第四屆進博會開幕以來,各種買賣、合作不斷,展會正逐步升溫。
11月5日,一汽-大眾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在第四屆進博會上簽署進口整車與零部件合作備忘錄。
根據合作備忘錄,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在2022年向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及奧迪汽車股份公司購買進口CKD零件、奧迪進口整車等,用于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的整車生產及銷售。有分析認為,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不僅推動了中德兩國汽車貿易往來,也是中德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互聯互通、優勢互補的重要成果。
11月6日,德中交流協會攜旗下多個德國品牌企業與中國供銷合作社旗下的“中國供銷海外購”平臺簽下了價值5000萬美元的訂單。這筆訂單里包含的都是“小東西”——德國進口的玻尿酸、維生素、廚具鍋具等,一盒28支的德國進口玻尿酸售價大約200多元。
“根據我們的市場調研,江蘇、廣東等地的新農村,對進口商品需求旺盛。”中國供銷海外購總裁劉金法介紹,海外購平臺承擔了“跨境電商進農村”的重要推廣工作,這次重點采購了一批德國進口“價廉物美”的好貨,主要銷售目的地就是中國農村,“打算先在江蘇江陰、浙江臺州的農村賣起來。”
有人在進博會上“掃貨”,也有人到進博會上找技術、找合作,“買”了一大堆“進口智慧”回家。各種縈繞著“低碳風”的綠色科技就是其中一個直觀表現。
作為中國公布“碳達峰,碳中和”后的首屆進博會,在各個展區內,小到柜子的抽屜前板、快遞包裹,大到一輛汽車、一間工廠、一座城市的能源管理,都在加速擁抱“脫碳”時代。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張文博看來,本屆進博會共享綠色發展理念,可以總結為4個方面。一是始終秉承綠色生態環保的辦展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綠色作業閉環;二是具有先行者和探路者角色,推動更加有效的環保政策和行動方案出臺;三是進博會的綠色環保展品連年增加,成為國際貿易的主題方向;四是今年增設了低碳和環保技術專區,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綠色低碳技術的協同創新。
事實上,中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更多跨國企業看到中國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瑞典宜家是中國消費者非常熟悉的家具品牌之一。今年的進博會上,宜家首次展示了一系列追求可循環、可回收的家具產品,例如整體采用耐用可持續來源材料松木的家具系列、使用可再生聚酯纖維制成的沙發。
“作為一家扎根中國23年的跨國企業,我們見證了中國在推動對外開放方面的決心和作出的巨大努力。”宜家中國區總裁安娜·庫麗佳說,宜家將繼續積極參與進博會這個平臺,與各方分享宜家在品質生活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見解、實踐和專業知識。
寶潔則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自主研發的創新電商包裝“空氣膠囊”,希望解決消費者對電商包裹過度包裝、商品破損和不易開啟難以處理三大難題。據介紹,這款空氣膠囊由100%單一材料制成,無須額外的紙箱和膠帶,比傳統包裝可以節省50%以上的材料重量。整個包裝只需一片材料,易于開啟,打開后即可自動放氣。據介紹,這款“空氣膠囊”有望在即將到來的“雙11”得到廣泛應用。
交通出行向來被視為降碳減排的重點,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汽車與交通行業有望迎來一波系統性的變革。
從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能源車型,到各式各樣的技術創新成果,再到物流運輸、新車制造、動力電池回收等各環節的環保舉措,參展進博會的車企紛紛“劇透”有關綠色出行的未來。
“作為高端可持續出行引領者,奧迪將持續助力推動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在進博會期間,我們充分展示了對可持續發展的全面思考,維度包括企業戰略、產品戰略、以及對中國市場的投入等。”奧迪中國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奧迪正在全球范圍內更為系統性地推動所有核心產品序列的電動化轉型。“自2026年起,奧迪面向全球市場發布的全新車型將全面轉為純電動。至2033年,奧迪將逐步停止面向全球市場的內燃機車型生產。”
實際上,對中國市場變化嗅覺極其靈敏的跨國車企,早已通過各自的方式積極推進本土化發展,踐行“雙碳”目標。由于跨國車企對于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多數跨國車企均選擇擴大在華投資,尤其是強化在電動車型上的布局投入。
“中國汽車市場在全球經濟轉型中具有標桿意義,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員曹廣平認為,進博會堅定了全世界朝著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的底氣和信心,而中國市場對全球汽車產業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維護產業鏈穩定,與世界共享機遇
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則是本屆進博會不少人提及的另一大心聲。
一段時間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恢復和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連續第四次參加進博會后,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檏對此深有感悟。他直言,對于高通所從事的芯片行業而言,加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芯片行業是最需要穩定合作的一個行業,從上游的設計、設備,到中游的代工、晶圓制造,再到下游與千行百業的結合,穩定的產業鏈合作造就了芯片行業的輝煌。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和一些國家的政治因素影響,最近一兩年全球陷入一輪“缺芯”危機,高端芯片的價格翻了好幾倍,有些汽車也因為缺芯不得不推遲面市。
“獨行快,眾行遠。”孟檏表示,高通將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與中國伙伴的合作,賦能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眾多產業,促進數字經濟的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與合作伙伴一道,做中國新發展格局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
“今年,汽車芯片供應形勢持續緊張,致使全球汽車行業的生產出現瓶頸。但在中國,我們發現汽車市場仍然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增長,因此汽車芯片短缺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這或將倒逼芯片等汽車電子產業加速發展。”奧迪中國上述負責人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奧迪在華累計銷量達到56.36萬輛,同比增長9.9%,刷新了前三季度銷量紀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教授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經濟恢復態勢較好,一邊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提振消費需求,一邊通過推動“新基建”以加速經濟轉型,使經濟發展韌性持續顯現。
“比方說在進博會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從過去單一的貨物進口,轉向服務、技術合作,專利進口數量逐年遞增。這將有利于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有望催生更多的技術創新。”他表示,國內企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技術交流,而外資企業也獲得了更大的市場空間,“畢竟,再好的技術或產品,如果離開了中國這個規模宏大且活躍的市場,那就難言成功。”
2001年,中國“入世”那一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只有10.9萬億元,位居全球第六,但人均GDP只有0.14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量為5098億美元,利用外資只有468億美元,外匯儲備僅有2000億美元。
20年滄桑巨變,這些經濟指標也煥然一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101.6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1.12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量達到46463億美元,利用外資1443.74億美元,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回望“入世”20年,中國一直站在歷史潮流的一邊,不斷主動擴大開放,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沒有中國,世貿組織就無法稱之為一個世界性的組織。”正如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伊維拉所說,中國“入世”具有歷史意義,是“具有分水嶺意義的時刻”。
“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11月4日晚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四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的背景下,這番演講引起眾多跨國公司企業家的共鳴與熱議。無論是帶著自己最新的產品、技術和裝備的2900多家參展商,再次塞滿“購物車”、滿載而歸的中國企業,還是每一位享受到來自全球各地的優質商品的中國消費者,都將為這句話增添更多生動的注腳。
---------------
特刊編輯:許亞杰
特刊照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王燁捷 馬子倩 許亞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