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第四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一名觀眾在體驗低碳單車。騎車者通過蹬車動作把面前的綠色“能量條”充滿,這一過程產生的能量可以為一旁的手機充電。
11月8日,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第四屆進博會汽車展區,日本豐田汽車展位展示的一輛北京冬奧會保障用車,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從車內“望”向窗外。這是一臺在國內開發、生產的氫能源客車,加一次氫只需要幾分鐘,10公斤左右的氫燃料可供汽車行駛400多公里。這些車輛在北京冬奧會結束后,會以租賃的形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投入使用。
11月6日,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第四屆進博會現場,一名戴著口罩的大學生志愿者。第四屆進博會招募志愿者近5000人,參加會期服務的志愿者主要是來自40所高校的大學生,其中00后志愿者占81%。
11月9日,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第四屆進博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觀眾在體驗智能飲料瓶回收機,投入空瓶后可在現場兌換一瓶飲料。回到工廠后,塑料瓶將變身為服裝、包袋等紡織品。該展位工作人員身上的衣服原料就來自16個回收的塑料瓶。目前,這樣的回收機已經出現在一些城市的社區中,未來將向更多地區推廣。
11月7日,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第四屆進博會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專區,工作人員在操作一臺國產遠程超聲診斷機。據介紹,這種儀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需求上升,醫療人員遠程操作就能為患者做B超檢查。
11月6日,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第四屆進博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工作人員通過視頻直播為一款挪威磷蝦油產品“帶貨”促銷。
11月7日,第四屆進博會上,一名外籍參展者在引導下安裝數字人民幣App。本次進博會展館內60多家商戶、100多臺自助售賣機等均可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這也是數字人民幣第一次在展會現場試點使用。
11月5日至10日,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如期舉行。
在這屆進博會上,行走在場館間,綠色常常映入眼簾。樹林、牧場長進一人多高的屏幕里,溫室氣體“CO2”字樣被樹葉覆蓋,有的展位干脆把真樹種在了展臺上。
這些參展商都有著共同的訴求——減碳。
2020年9月,我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成為這一年多來人們討論的熱詞。面對中國的龐大市場,許多外國企業早已把發展目標錨定到了“雙碳”上。
最明顯的改變在技術及裝備展區。今年,該展區的“節能環保專區”更名為“能源低碳及環保技術專區”,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
曾于19世紀80年代發明世界上第一臺電動溫控器的江森自控有限公司,在本屆進博會上首發了一款零碳建筑解決方案。從城市樓宇的設計、運營到改造更新,該方案可以匯集、分析每一階段的能源、用水、材料、溫室氣體排放等數據。工作人員介紹,建筑行業在全行業的碳排放中占比較大,在國際大都市中,占比甚至可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因此建筑減排意義重大。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該企業為一處能源站提供了4臺雙極離心式高溫熱泵機組,通過地熱來進行集中供暖或供冷。這一方案在一個供暖季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萬噸,相當于種了10萬棵樹。
在消費品展區,德國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展示著海洋中的廢棄塑料“進化”成一件運動外套的全過程。從海洋中回收人類活動產生的塑料垃圾,碾碎成顆粒、熔化后制成紗線,再填充100%再生纖維,就制成一件耐用、輕暖、環保的外衣。該品牌還展出了首款碳足跡低于3000克的概念運動鞋,鞋舌上標注了設計、包裝、運輸和使用等每個環節的碳足跡,碳排放僅相當于該品牌常規跑鞋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全球最大的造紙企業之一金光集團APP,把“碳中和”字樣擺到了展臺的“C位”。該企業的生物降解食品卡系列產品,將傳統紙杯內側那層防油防水的塑料膜,替換成了可100%生物降解的科技涂層,在合適的溫度濕度環境下,三個星期就可以降解,后續還可以堆肥。“以紙代塑”成為他們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對這家印尼華僑企業來說,進博會是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
牛也加入了碳減排的產業鏈。在乳制品企業紐仕蘭位于新西蘭的牧場中,每頭牛享有6畝地的空間,全年90%的時間在戶外徜徉,過上了“低碳奶牛生活”。這次進博會,紐仕蘭通過跨洋直播發布了全球乳制品行業首個透明低碳供應鏈溯源牛奶品牌,消費者掃碼就能跟蹤牛奶的碳足跡。
在汽車展區,日本豐田汽車展出的幾款北京冬奧會保障車中,有兩款是氫燃料汽車。和汽油車、電動車相比,氫燃料汽車更環保,副產物只有水。其中一款車型更小的氫能車,充5公斤氫氣可以行駛850公里,在前不久的一次路況較好的測試中,還跑出了1000公里。
出于防疫的要求,本屆進博會的國家展轉移到了線上,現場能看到的外國面孔并不多。但仍有一些長期在中國發展的外商積極把握住了這次展示品牌的機會。10日的閉幕通氣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本屆進博會累計意向交易707.2億美元。
在中國生活了10年多的澳大利亞青年喬希是第一次來到進博會。2018年,他在廣州創業,致力于將大洋洲、歐洲的好產品帶到中國來。在食品及農產品展區,他出現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展臺上,用流利的中文與一名中國觀眾交流酒品包裝和定位。
“這次來進博會,目標就是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品牌,認識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客戶,這個目標已經達到了。”喬希說,自己的父親就常年與中國進行服裝貿易,也增進了自己對中國的了解和喜愛。“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中國經濟增長很快,所以學中文是必備的技能。”
明年進博會,喬希還會報名參加。“只要中國歡迎我。”他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 攝影報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