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名人來到進博會……
張騫
先后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產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帶回寶石、玻璃等。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人們說到“張騫”,就會聯想起“絲綢之路”。而他從西域各國帶回的香菜、葡萄、黃瓜……早已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客。
玄奘
少時出家,學習各種經論,因感各派學說不一,于唐貞觀年間西行求法。從長安出發,一路輾轉至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學習。史書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里,所歷“百有三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520夾,657部。《西游記》中的唐僧即以玄奘為原型。
鄭和
曾開啟中國古代史上短暫的“航海時代”。1405年(明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這段時期內,周邊不少國家在鄭和下西洋后慕名來華,像榜葛剌國、麻林國、阿丹國等紛紛帶來了當時罕見的長頸鹿,明人誤稱為“麒麟”。
馬可·波羅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于1275年到達元朝首都,與忽必烈交好,后在中國游歷17年。回威尼斯之后,在一次海戰中被俘,獄中口述中國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成《馬可·波羅游記》(即《東方見聞錄》)但其人是否真實存在、是否到過中國,仍有爭議。